其實,“文化赤字”這樣的話題,早已成為文化界時時提及的話題。不過,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國務院新聞辦前主任趙啟正委員代表新聞出版界,就這個話題作大會發言時,一串相關數據還是“相當”地觸動了國人。
趙啟正就“圖書、電影、語言”三方面的進出口情況,展示了“文化赤字”的狀況:
圖書方面,2004年中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068種,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圖書版權2030種,輸出16種。電影方面,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屈指可數。美國電影產量占全球6%,放映時間占全球放映總時間的80%。語言方面,美國有2.4萬學生學中文,百萬學生學法語。英國“出口英語教學”,年創產值103億英鎊,占該國年度生產總值1%。
“文化赤字”的形成與我們文化的軟實力包括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不夠強大有關,也與我們自己的文化態度不無聯系。西方一些媒體報道中國大陸新聞時,一直都習慣于把中國的新聞事件上綱上線政治化。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也是中國被世界誤讀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在于,在為數不多的文化產品的輸出中,我們總是在有意無意地迎合西方“窺視”古老中國的好奇心理。為獲國外大獎量身定做的影片,有幾個是明亮、積極的?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出口圖書的內容大多局限于較窄的范圍:不是講述文革題材的“傷痕文學”,就是描寫都市開放生活的“痞子文學”。
東方與西方相遇,一般有四種姿態,仰視、平視、俯視以及歧視。我們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平視,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很多時候,人家不愿意和我們平視。對于考驗我們對待自己文化的態度,這是最好的時候了。
韓劇風行中國靠的是什么?除了文化源頭,都是儒家文化的內核,中國人易于接受以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韓劇滿足了人們內心深處渴求積極、樂觀、向上并向善的心理。如果韓劇總是沒完沒了地講述變態、畸形的故事,不論劇里女人多漂亮,男人多英俊,觀眾肯定早就倒了胃口。
表面上,韓劇不過就是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但是,在其后面做支撐的是,善待和保護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并深入挖掘文化中體現出來的美好一面。比如,劇中體現尊老的習俗,生活中也如此;而源于中國的端午節,被韓國人以“江陵端午祭”的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并已經被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為此,中國人曾被小小地刺激了一下,并提出為了保證中國傳統節日不再被“搶”,把它們“打包申遺”的建議。其實,申請不申請,只是一個表現形式,關鍵在于能否真正改變對待自己傳統文化的態度。
文化不玄妙,并不只是寫在紙上。某種程度而言,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融入了人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語言、風俗、建筑等等。現在,我們漠視自己文化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風行全國的“拆房”之風。許多歷經百年滄桑的古老建筑,成為開發商獲取暴利的祭品,而只因為擋了某條大道的路,富含人文意義的建筑被拆除了。胡同、四合院被寬敞的馬路、高聳的樓房取代,城市積淀下來的味道悄悄地消失了。
正像趙啟正強調的那樣,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不過,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待自己文化的態度,不強化我們文化的軟實力包括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消除“文化赤字”只是癡人說夢而已。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