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未來中國而言,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和憂慮的事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提到我國醫療救助的匱乏,就憂心忡忡。他們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呼吁——
命系一字——“錢”
健康時報記者 楊 銳
“喂?是小家豪捐助熱線嗎?”
這是健康時報自2月13日發表《獻出肝臟,只為救我的小家豪!》一文并刊登捐贈熱線后,版面編輯經常接到的電話。
去年10月,河南省農民劉永強突然發現,兩個月大的兒子小家豪肚子脹得又高又圓,到醫院檢查的結果讓他陷入絕望:孩子患肝臟腫瘤。聽說親屬間活體肝移植可治這種病,劉永強決心把自己的肝臟捐給孩子。肝移植至少需要15萬元。這對于世代務農的劉家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把房子抵押了4萬元,又四處外借才勉強湊夠10萬元。不久前,劉永強帶著孩子來到武漢協和醫院,住進了小兒外科。隨著檢查的持續,東挪西湊的錢已花掉了不少,而孩子的治療還是遙遙無期……
類似的弱勢群體為救命錢而苦苦掙扎的事情,我們幾乎每天都能在報紙上看到,但是,能成為新聞關注對象的,仍不過是為數寥寥的幸運者。
目前在中國,弱勢群體的數量有多大?全國政協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李永海向記者公布了一組數字:目前在我國,有養老保險的人數僅為1.7億多,有醫療保險的人僅為1.3億多,享受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億600多萬,享受工傷保險的人數也僅為8000多萬。
“而1.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1.3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以及廣大農民,在就業、分配、養老、醫療等方面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對于未來中國而言,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和憂慮的事情!”
社會保障、醫療救助目前已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成為正在召開的“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深陷疾病災難中的特困人群,可謂命系一字——“錢”,龐大的醫療費用對他們而言,無異于天文數字。媒體偶爾的報道和呼吁、零散的捐助,所起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
醫療救助的主體固然依靠政府,但任何一個國家,醫療救助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政府單一的力量。作為政府力量重要的補充,穩定、可靠而強大的社會力量,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種力量在我國還遠遠沒有形成應有的聲勢。
國外的“善事”怎么做?
“在美國,有許多醫院可以免費為窮人看病或提供醫療救助,但并不向政府報賬。支撐這些醫院正常運轉的,是社會上各類慈善機構的捐助。這就是說,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費用,實際上是由慈善機構直接提供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外科學會主任杜如昱教授介紹。在美國,用于慈善事業的各種善款分為公募(即向社會公開募捐)和非公募兩種形式。各類慈善機構采取公募的方式,而企業建立的慈善基金則屬于非公募——一年總計6000億美元!
慈善機構的任務就是讓有愛心的人將愛心傳給受助人群,但捐助人不是直接把錢給予受助人。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通過一個慈善機構,機構再通過合作協議、認捐書、救助實施方案等,具體實現捐助人扶貧濟困的心愿。
“美國有很多的慈善基金。”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紫江集團董事長沈雯先生介紹,“企業將每年賺的錢繳完稅后,拿出一部分做慈善基金,分出不同的比例用于教育、醫療等項目。國外有關基金的運作有一套成熟的規則和一系列運作的方式,可以通過用于投資、股票、債券等,使基金每年得以升值,有的回報率達5%,甚至10%。在政策方面,基金法或條例起著引導、鼓勵的作用。基金在運作中,贏利的部分只要仍是用于慈善事業,就可以享受減免稅政策。但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政策,用于慈善事業的錢,也是要交稅的。”
在國外,人們自覺捐贈已形成習慣,不存在政府動員號召捐贈的情況,有特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則另當別論。美國的捐款70%來自民間,其中的1/3來自大企業。而在我國,往往是遇到災害等突發事件后,由政府、慈善團體到處動員捐獻——捐款靠的不是對慈善事業的認可,而是某種行政的力量。
捐助行為應放到陽光下
全國政協委員、周恩來總理的特形演員王鐵成先生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華慈善總會的形象大使。他說:“慈善是比拼人格、道德的舞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決定其價值的是人格、道德高低——省出一口飯出來給他人,這不是積德,而是人類靈魂真正的發現!”
談及我國的慈善事業,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張賢亮認為:“我們都過過窮日子,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急難時無人援救。群體性的災難如礦難、泥石流等由國家救濟,但貧困家庭,遇到災難無法抵擋時,有三五萬就能解決問題,卻往往無人理睬。我每年捐好多錢出去,培養大學生、資助貧困農民,還搞了個陽光救援行動,每年都捐十幾萬元,可照樣要繳納數額不菲的稅。”
沈雯委員說到慈善捐助時也頗有怨氣:“提到做慈善事業,很多企業家心里不舒服。輿論總說我們民營企業麻木,不關心社會,其實很多企業一直在做慈善。就說我們企業,慈善事業已做了十幾年,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捐款數額累計已達幾個億,但我們不敢說、不敢宣傳,否則,人們就會覺得企業很有錢,搞得我們做好事也害怕。另外,我的許多企業家朋友也想做善事,但政府主導的許多基金會,運作不是很透明,他們心里就打鼓:不明不白地交給某個基金,也不知錢是怎么用的……所以,我希望國家在建立基金方面盡快立法或是出臺相關條例,把企業的捐助行為放到陽光下,對這類基金的增值部分實行減免稅政策,這樣肯定會刺激企業投資慈善事業。”
中華慈善總會什么樣?
中華慈善總會,很多人都是“聽說過沒見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在社會救助方面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在今年政協會議分組討論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告訴記者: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于1994年,屬于社會救助性質的社會團體。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和不幸的個人、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救助活動。成立十幾年來,接受捐贈的款物超過了23個億,開展了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支教助學等。醫療救助占善款總額的40%救助的對象主要是群體,設定救助項目開展活動。比如從2002年與美國的一個組織合作實施了“微笑列車”項目,幫助貧困兒童免費實施唇裂腭矯治手術,一例手術2000多元。6年中,使7萬多患兒得到康復。再比如與瑞士諾華藥業集團合作,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展開救助,一個病人一年20多萬的藥費全部由總會承擔。從2003年10月開始,兩年救治了1000多人,今年這一項目要使受助白血病人的數目達到2000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接受包括國內外企業團體的捐贈,總會不能隨便分配這些款物,需根據捐贈方的意愿進行分配,并與地方公益團體簽訂實施協議。
總會目前在全國共有近200個團體會員單位,分布在各個大中城市。目前總會接受著國際著名的審計機構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的審計監督,也接受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和社會的監督。
慈善總會會長的感慨
雖然慈善總會這些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說到中國的慈善事業,范寶俊委員還是有無限的感慨。“發展慈善事業需要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但慈善組織向社會宣傳,其力度有限,需要新聞媒體的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動員單位和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
“慈善事業是個自覺的事,但大家提高認識有個過程。有的人錢不多,但捐助很主動;有的人錢很多,卻不做捐助。這說明我們對慈善事業的認識和參與度與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還相差很遠。”
慈善事業要求捐款的人有愛心,受助的人也應感恩圖報——不是回報捐助人,而是回報社會。“慈善事業不僅在政府社會保障體系中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而且在提升社會公眾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水平方面也意義重大。因此,慈善事業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
慈善事業的隊伍要求有一批熱心慈善事業、公信度很高、管理水平很高的高素質工作人員,而且還要不計報酬、有愛心。但這樣的人“難找”!范會長說:目前總會中有不少退休人員,發揮著骨干作用,但缺乏年輕的職業化的專業人才。“慈善組織人員的人事、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問題,國家目前尚沒有很好地研究,目前我國只有事業、企業單位人員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相關規定,但社會公益團體的員工怎么辦?目前還沒有配套的政策法規。這影響了慈善事業隊伍的建設和穩定。”
還有工作經費的問題。范委員說:“純民間的公益組織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很多事很難做。目前我國社會團體的狀況是:一部分團體有財政預算,工作人員是公務員編制;一部分團體是政府和民間組織性質兼而有之,即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第三種就是純民間性質,國家沒有任何經費,生存就成了問題。如果籌募的款項有限,那工作經費肯定也會受限。”
“另外,政府對慈善機構的運作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比如慈善基金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保值和增值,國家應有特殊政策予以保證。選擇存在銀行是安全的,但只有2%多一點的利息,別說增值,連保值都難。”范委員說,“國家如何扶持培育民間組織發展,還需要制定優惠政策,并幫助其生存和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