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這個網站里看了幾篇文章,誤打誤進了一個名為“北京國際志愿人員協會”(BIVA)的網頁。我這才發現,原來國際志愿行動真的就在我們身邊!
記得以前,大約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看過一些香港電視連續劇,知道了有很多無國界醫生,活動在世界上最艱苦的地方,為那里的人提供必要的醫療保障。那時,這些醫生就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可是卻從來沒有聽說內地的醫生參加,不免讓人有些遺憾。
可是最近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光是醫生,還有各個行業的專家和學者——參加到了國際志愿者的行列。他們在熱帶雨林進行環境保護考察,他們在非洲幫助貧困兒童,他們在少數族群部落里傳播現代文明……正在有越來越多的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出現在國際志愿者行動中。
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自己就存在很多需要志愿工作者的地方,為什么還有人會“舍近求遠”,到外國去援助別人呢?
當我們翻開共和國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在遭受著“三年自然災害”的五、六十年代,我們仍然向一些比當時的我們更加貧困的國家提供著大量的無私援助。在剛剛結束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又宣布:“中國自己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積極落實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我們已經對44個不發達國家減免了200億元人民幣的債務,并且在今后三年,要對不發達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中國所提供的援助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
我們的國家能夠在自己還很困難的時候去幫助別人,這正是我們所有公民的意志體現。因為,我們都懷有一顆公益的心,維護公眾利益的心。生活在這個地球村里,公眾的概念不應被國界所限制。作為這顆星球上最高等的生物群體,我們的目標永遠都會是共同繁榮,這才是我們的最大的公眾利益。因此,公益并沒有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