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每年查獲近萬偷電戶,相當于每小時抓住一只竊電黑手。更令人吃驚的是,竊電居然開始職業化、專業化了:竟有“竊電專業戶”走街串巷推銷偷電術,以此謀生。(3月22日《楚天都市報》)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也許這的確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劣根性:不愿意遵守游戲規則,愛占小便宜。一項規則出來了,大家考慮的不是如何去尊重它,而是研究它有哪些漏洞以及怎樣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漏洞。
不過,這種劣根性究竟是怎樣產生并像野草一樣蔓延開來的呢?除了愛占小便宜的心理之外,有一個原因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那就是:對于市民個人來說,這些規則完全是外在于他的,他們沒有權利參與制定,也很少有機會對它發表意見,這就使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并沒有遵守這些規則的義務。
就以竊電為例吧:竊電當然是不光彩的,但問題的另一面是,由于電力供應是壟斷性質的,市民沒有選擇的余地,所以其價格并不是由市場形成的,而是由供應一方單方面決定的。當然,近年來有了價格聽證會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價格聽證制度還非常不完善,包括聽證代表的遴選、資料的收集、聽證會主持者的利益回避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其結果就是“每聽必漲”,民間將“價格聽證會”譏之為“漲價會”,并非夸張和刻薄。
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說,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利益博弈時代。但目前的問題是,雖然已經進入了利益博弈時代,但卻沒有一個好的博弈平臺和博弈機制。怎么辦呢?那就只好在正規的博弈平臺下面,用非法的博弈手段來進行博弈。比如市民對電力的價格無從影響,但卻可以通過“竊電”這種不合法的方式變相“降低電價”。他們對電價沒有發言權這一事實,客觀上降低了他們在“竊電”時的道德負擔。
所以在我看來,要徹底杜絕“竊電”以及其他類似的不良現象,除了動用警察力量嚴厲打擊之外,釜底抽薪之策是要建立一個好的博弈平臺和博弈機制。無論制定何種規則,都要讓涉及的利益各方,有充分的空間和自由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最后正式出臺的規則,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兼顧各方利益。只有這樣的規則才能從道義上理直氣壯地要求各方必須遵守。
中國青年報 鄔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