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刊的《三聯生活周刊》上有這樣一個故事:“1997年,當時還在上高中的美國14歲少年內森.佐納(Nathan Zohner)進行了一項后來鼎鼎大名的實驗。他說,一種名為一氧化二氫的無色無嗅化學物質,每年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因此,他請求公眾簽名支持。敦促政府禁止使用一氧化二氫。結果是,隨機選擇的50個人里頭,有43個人義憤填膺地簽下自己的大名。”
一氧化二氫是什么?受過初中化學教育的人們都會將分子式寫出來,就是H2O嘛。我們可以把這個小孩子故弄玄虛的結果看作一則黑色幽默。文章的撰稿人從內森關于一氧化二氫的實驗,發現知識缺失和偏見的荒謬與可怕……我從這一面,也看到了這個社會盲目的側臉——查證和思考,成了人們奢侈的選擇;“傲慢與偏見”,推崇模式,所見即所得。
三八節,經常漂移在博客公墓的“看官”還是“潛水員”看到這樣一個跡象,兩個博客名人——《三聯》記者汪小峰的“按摩乳”和娛記袁蕾的“奶豬”很突然地就剩下一行字:“因為眾所周知的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暫時關閉。”路透社記者獲悉此事后,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布了報道:“中國又有兩個言辭大膽的博客‘按摩乳’和‘奶豬’被政府下令關閉,這是中國控制整肅互聯網的新一輪行動,尤其目前是兩會期間。”看到路透社的報道后,西方一些新聞媒體也都一窩蜂地跟進報道。就在此時,“乳”“豬”死而復生。“突然死亡”原來是倆人的“國際”玩笑。最后,當事人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說:“路透社并沒有找我查證此事”。這個三八的段子,被廣泛地稱為“中國博客門”事件(China Blog Gate)。
也許和一氧化二氫實驗中義憤填膺簽了名的人們對環境猜測的習慣一樣,“上綱上線政治化”,是國外媒體對中國新聞報道的習慣。有了之前由人事變動反映政策導向甚至是權力斗爭的慣性猜測,這一次的博客門似乎成了某種偶然中的必然。
西方媒體的慣性,除了面對我們這個國家的歷史而產生的思考習慣,還不乏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偏見思維因素。中國人和外國人都不缺乏這種直接而簡單的判斷模式。這是社會機體疲憊了的病態。當我們學習各種模式,探討各種模式,構造各種模式的時候,偏見隨之而來。有時套用某種模式會成為觸及某一個目標的速成的方式。但模式不是規律,僅僅是根據某一規律的臨時建設。既然是臨時性的建設,必然會被隨時變化的各種因素摧毀。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又產生了各種當時為了考研究生而塞進腦子里的理論范式的魂魄。我搖搖頭,企圖把他們從左右不對稱的耳朵眼里甩出去。
我說過的故事,都是這些魂魄活躍在人間的嘴臉:右臉:盲目,缺乏理性思考;跟風,追隨所謂前沿先鋒;左臉:偏見,定式思考變化的世界;極端,將群體和個人推向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