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能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也不能不自量力地盲目回饋社會。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采用一種“兼顧企業與社會兩方面利益”的公益活動來達到一種平衡。
來自山東偏遠山區的王小燕終于走進了北京大學的校門。不是作為新生,而是作為“朗訊希望網校”的教師來參加全國計算機培訓班。
不久前,摩托羅拉(中國)有限公司的新任董事長親自帶隊赴內蒙古,參加了摩托羅拉希望小學竣工典禮。
9月以來,各知名跨國公司的公益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無論各企業所出的招式如何,演練公益活動可謂如火如荼。
公益活動鎖定三大領域
關注兒童
繼上一個“環境財年”,安利(中國)本財政年度的公益事業將鎖定兒童,圍繞“兒童年”這個主題,“進一步開展環境保護、弱勢群體、青少年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公益活動”。不久前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的“安康計劃西部行”啟動儀式暨“西部兒童進京”活動中,安利(中國)就是贊助企業之一,為其新的公益年拉開了序幕。
投身教育
“希望行”活動是摩托羅拉(中國)在教育領域的一項獻愛心活動,由公司中外高級管理層帶隊,各部門員工全面參與,深入老少邊窮地區。這樣的活動已經舉行了8次,摩托羅拉“希望行”足跡也遍布從福建長汀到江西修水,從山東微山湖到廣西忻城、武鳴、邕寧,從四川峨邊到新疆策勒的中國多個省市。
無獨有偶,朗訊公司通過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和援建希望小學等多種方式,配合“希望工程”遠程教育計劃的實施,朗訊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向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捐款15萬美元,用以幫助河北、安徽、山東、陜西、四川、廣東6省的農村小學建希望小學和希望網校,從而使更多的貧困地區的學生可以感受信息技術給人類生活和學習所帶來的便利。
支持文娛體
贊助體育教育文化事業一直是三星(中國)的公益活動重心。近年來,三星(中國)先后贊助了天津足球隊、天津乒乓球隊、廣東三星羽毛球俱樂部、中學生知識競賽“星星擂臺”、中國十大交響樂團音樂會、韓國查理提交響樂團訪華演出、中國紅十字會拍攝大型文獻紀錄片《中國紅十字》等。
公益活動背后的商業價值
跨國公司如此注重公益活動是出于何種考慮?外經貿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專家何曼青博士認為:“跨國公司從事的公益活動作為大范疇公關中的一部分,出發點并不是單一的。與本地企業有所不同的是,跨國企業要在當地站穩腳跟,必須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鴻溝。從事公益活動,是跨國公司融入東道國,在當地生根開花的重要舉措。”何博士說,無論是對于政府、消費者、潛在消費者或者是大眾,公益活動都能極大地拉近與他們的距離。
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長遠戰略時都將公益事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考慮,從這一點上來看,公益事業作為企業經營策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作為樹立企業品牌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有比拼的“火藥味”存在的。
IBM公司一向熱衷于投資教育。而其總裁阿西達曾有言論:“投資教育目前已成為一種社會發展趨勢,也是一種長遠的商業投資行為。如果把公司全球戰略比作下棋時的一種招術,那么競爭過程中,每走一步棋都要看市場,看對手,以此來決定我們的戰略戰術。”
商業價值背后的社會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及相關稅收法規規定,公司和其他企業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于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無論是從事與產品有較大關聯的教育類公益活動,或是從事并不直接相關的公益活動,比如抗洪救災,企業活動或多或少都以贏利為最終目的。當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他們都在盡一份對社會的責任”。談到公益活動策略上的調整,何曼青博士說,在早期,各跨國公司比較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而步入到現今經濟過剩的社會階段,跨國公司開始采取比較“文明”的活動方式,強調社會和生態效益,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希圖將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傳輸給社會,以此來積極影響社會,同時也是給自己營造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媒體曾有披露,不少跨國公司在海外,都受到當地政府官員及其有關人員的騷擾,要求該公司為當地慈善事業捐款。如《紐約時報》曾報載,菲律賓的一家美國公司多次被迫為當地公益活動捐資,這種“湊份子”的金額有時高達10多萬美元。而如此變相行賄,受惠的也許是社會公眾,但對于這些遠離國土的企業來說,一手是政府一時的優惠政策,一手是企業長遠的戰略規劃,孰輕孰重,還得仔細衡量。
社會效應回饋企業價值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簡睿杰認為:“企業開展的公益活動與促銷活動一般都會給社會帶來利益。企業將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饋社會開展各種公益活動,不僅滿足了社會公益活動中對資金的需求,同時企業又將良好的企業道德倫理思想與觀念帶給了社會,提高了社會道德水平。”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與各方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是企業高層公關的主要課題。而所謂的高層公關,就是“要有好的故事講給政府聽”,如果你有好的故事,開拓和建立市場就不是什么太難的事情。簡睿杰說。
同時,企業開展公益活動應該從利人與利己兩方面考慮。企業不僅要對社會作出回饋,同時也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企業獲取利潤對社會是有貢獻的,有了利潤企業才能回饋投資人、員工,繳納稅金給政府,供應商才能從你那里獲取他們的利益,諸多利益相關部門能從你企業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說,獲取利潤是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存在于社會的理由。所以企業在開展公益活動時不僅要考慮社會效益,也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效益。企業行為不是個人行為,企業開展促銷活動也應該從利己與利人兩方面考慮。開展促銷活動要充分考慮到活動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影響,不能由于促銷而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不能為了企業自身而損害其他利益相關部門。
一個良好的企業需要有出色的利潤與良好的公眾形象,企業不能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也不能不顧自身利益用企業的錢去盲目回饋社會。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采用一種直接由利潤驅動的兼顧企業與社會兩方面利益的營銷活動來達到一種平衡。總之,社會公益活動、促銷活動都是企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兩者不能相互替代,各個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安利(中國)1995年進入中國至今,共開展了近500項公益活動,資金投入多達3000多萬元人民幣。
摩托羅拉(中國)連續7年向希望工程捐款累計達2100萬元人民幣,向全國部分重點高校捐款累計達1100萬元人民幣。
三星(中國)已累計開展了近80余項公益活動,向社會捐贈了4000多萬元人民幣。
寶潔(中國)已累計向社會捐助近5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支持發展教育、健康、城建、環保、助殘及賑災救濟等各項社會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