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主要面向孩子們的事業。拿教育當搖錢樹,直接間接是拿孩子們當搖錢樹。而拿孩子們當搖錢樹,與雇傭童工,二者在實質上究竟能有多大分別?
無論是富,無論是窮,大人都只有為孩子花錢的義務,而決無從孩子身上掏錢的權利。這個道理千古不易。所以,中國老百姓無論怎樣窮,怎樣苦,也往往要從牙縫里擠出錢來,供孩子上學念書。他們很清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才可能擁有未來。
運用到國家政策層面,毫無疑問,教育只應該是公益事業,是燒錢的事業。但當下教育行業不僅成了暴利行業,而且竟然在十大暴利行業中名列前茅。甚至據一些教育專家保守測算,十年的教育亂收費已經從孩子們的口袋里搜走了2000多億元。1月6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透露,2003年共查出了違規、亂收費8.53億元,清退違規收費6.39億元;處理了2488名有關的責任者,其中有359名校長被撤職。周濟指出,造成亂收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真叫人欲哭無淚。
誠然,當下是市場經濟時代。但市場經濟時代并不意味著什么都要市場化。市場邏輯只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領域適用。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同樣也可以說,市場的歸市場,公益的歸公益。不把公益的邏輯強加給市場,也不把市場的邏輯強加給公益。二者井水不犯河水,才是一個社會的正常秩序。
誠然,當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把一切社會事業工具化,把一切社會事業淪為經濟發展的工具。以人為本已構成國家的基本價值指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應背離以人為本的原則。教育以及學術、文化、公共衛生諸項公益事業,以人的發展為根本旨趣,決不能以犧牲這些公益事業為代價,即以犧牲人的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
這些本來是天經地義。但不能不承認,多年來一直存在理論上的混亂,主要表現為對政府公共職能的認識誤區。即便在市場經濟國家,為社會提供充分的公益服務,以此保障人的發展,也仍然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我們某些人卻反而把教育以及學術、文化、公共衛生諸項公益事業,一方面當成包袱,極力削減對它們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把它們當做發展經濟、拉動CDP的“火車頭”。教育以及學術、文化、公共衛生諸項公益事業因此不僅長期貧血,而且以貧血之軀,承載了許多原本就不屬于它們的巨大負荷。教育異化,以及學術、文化、公共衛生諸項公益事業的異化,也就是邏輯發展的必然。
教育亂收費現在已為舉國上下同聲譴責,但教育亂收費不過是教育異化的表象,還不是教育異化最可怕的后果。教育是主要面向孩子們的事業,教育異化最可怕的后果因此只能是孩子們的異化,人的異化。而人的異化將從根本上動搖我們民族的未來。
所幸,形勢正在起變化,教育異化開始得到糾正。教育部部長周濟最近宣布,未來幾年中,中國的教育投入將持續增長,力爭達到GDP的4%。這應該是重重云霧中透出的一絲令人振奮的陽光。但僅僅增加教育投入還是不夠的,當下的中國教育明顯負荷過重,因此尤其需要減負,即尤其需要把教育從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序列中解脫出來,回歸到公益的本來位置上,以致力于人的發展為其主要功能。
以人為本已構成國家的基本價值指標,而如果沒有教育以及學術、文化、公共衛生諸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人的健康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大聲疾呼——以人為本,請自教育始!
□本報特約評論 天蜀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