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梁慧星:中國高等教育:“死亡”或者“再生”?
2006-03-28

一、引言

我著重談《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問題部分(第17頁第一自然段末四句):“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后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政府工作報告》的四句話,包含三個要點:第一是“職業教育”;第二是“教育質量”;第三是“教師隊伍”。是一段時間以來,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墩ぷ鲌蟾妗纷プ∵@三個嚴重社會問題,可以說問題抓得很準,并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體現了這屆政府的務實風格,使人印象深刻。但缺點是過于務實,不講原因,不問根源,就事論事。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已非止一日,且日趨嚴重,其原因有三:一是應試教育;二是不尊重教育規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三是不尊重學術規律,采用管理物質生產者的方式管教師。試分述之。

二、關于“應試教育”

中國教育的結癥在應試教育,是人所共知。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應試教育不僅沒有糾正,反而愈演愈烈。應試教育導致兩個惡果:一是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創造力;二是培養的學生不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標準。

因為應試教育,使許許多多優秀人才,被培養、造就成了沒有個性、沒有思想、沒有創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業生產線上產出的同一規格、同一型號、同一品質的物質產品。按照生活經驗,考入高等學校的學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優秀人才,至少這三分之一的優秀人才在經過大學教育、研究教育之后,應當被造就成更優秀的人才。但經過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之后,能否說還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碩士屬于優秀人才呢?不敢說。一致的說法是,剛恢復高考、恢復研究生教育的前幾屆大學畢業生、研究生是非常優秀的。目前幾乎所有的學科帶頭人、重點實驗室的負責人,都是前幾屆畢業的。

我國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1981年推行學位制度,至今20多年,據有關方面統計,已經培養了100萬研究生,其中博士10多萬,碩士80多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很大的成就。但我們卻發現,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排名并沒有提高,沒有產生多少重大科技成果,甚至我國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也沒有明顯增加。這100萬的博士、碩士的創造力都哪里去了?難道不正說明,大批優秀人才被高等教育培養、造就成了中等之才!

我們培養的許多學生不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標準。已經出現了一批沒有吃苦耐勞精神、缺乏堅定信念的人。目前有一種說法,誰要是在北京讀了博士還回家鄉工作,就是一種人生的失敗。全國各地需要那么多人才,但大批碩士、博士都擁擠在北京,不愿去西部、中部,不愿去小城市、中等城市。更不用提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因為怕吃苦!不少人不僅實務能力差,就是生活能力也很差,甚至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謀生。新聞媒體報道,我國城市里出現了一批靠父母退休金生活的人,不少人有大學文憑。他們不愿找工作,不愿意工作,稱為NO一代。有一個新詞叫NEET。現在許多大學生,心理素質差,甚至心理脆弱、心理變態。若干年前就發生過大學生用硫酸殘害動物園的動物的事件。現在各地高校跳樓自殺的學生人數增多。經受不了一點挫折,缺乏堅強的意志、毅力,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即使有書本知識、考高分,有什么用!談什么科技創新!

三、關于“不尊重教育規律,用行政手段管教育”

不尊重教育規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表現很多。首先是學校升格。中專升大專,??粕究?,學院升大學,成為普遍的潮流。學校升格的結果是,消滅中等專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整個社會都來培養大學生。造成高級技工、中級技工嚴重短缺。同時也導致大學教育質量低下。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中級、高級技術人才非常缺乏?!墩ぷ鲌蟾妗氛f“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后五年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就是因為學校普遍升格,消滅了中等專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

其次是大學合并。沒有聽取過廣大高校教師的意見。大學合并的結果,人為造成許多超級大學、巨型大學。簡直像大學的航空母艦。大學合并的另一個結果是,消滅名牌。一批名牌大學被消滅了,導致無形資產的巨大損失!這些名牌大學,是中國歷史上數十年、上百年才形成的,所具有的價值,遠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可以比擬。大學不像企業、公司,不是越大越好。大學是教育人的地方,不能像企業那樣通過行政層次、行政手段和經濟利益機制進行管理。超級大學、巨型大學,難于管理。內部關系復雜、矛盾復雜,管理困難、管理混亂。必然造成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質量滑坡。

第三是教育產業化、盲目擴招。教育產業化與盲目擴招,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導致教育、學校的性質、目的改變。不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而是與公司、企業發生混同。教育機構被混同于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必然導致教育質量低下。盲目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李南清副總理曾經認為,“就業難”與大學擴招沒有因果關系。但說服力不夠。我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盲目擴招之間,有相當因果關系。如果不是盲目擴招和搞學校升格,將有相當比例的初中生、高中生進入各類中等專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被培養成中級、高級技工和專業技術人才。就不會出現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一方面是中級、高級技工和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的社會問題。

以法學教育為例,據統計全國現在有500多所學校開設法學系、法學專業,有500多個法學院、法學系。其中許多學校是從中等??茖W校升格上來的,沒有足夠的師資、合格的師資。老師自己沒有學過法學,只好在課堂上照念教材。甚至像民法學這樣的基本課程都開不了。愈是這樣的學校,招生愈多。一屆招幾百人,目的是收費,不是培養人才。沒有一名民商法教師,居然拿到民商法碩士點,招民商法碩士研究生。即使一些老牌法學院、法律大學,盲目擴招的結果,一個學校每年就畢業法律本科生上千人、幾千人,還有法學碩士幾百人,外加法律專業碩士幾百人。質量怎么能不低下,就業怎么能不難?!

第四是搞各種教學基地建設、各種重點學科建設,搞各種評比、各種評估。歷史上、國內外,哪一所名牌大學、哪一個名牌專業,是靠集中投入、特殊政策,建設起來的?是靠各種評比、評估,評出來的?這是照搬計劃經濟時期組織物質生產的經驗。建設各種基地、各種重點學科,離不開評比、評估。再加上各種定期、不定期的教學評估、評比,還有申報博士點、碩士點。使學校各級領導、骨干教師,花費難以計算的時間、精力于應付各種評比、評估、爭點、跑點!各種各樣的評比、評估,成了學校長期的中心工作,教學工作就這樣被“邊緣化”了!教育質量怎么能不下降?!怎么能不滑坡?!

再一個后果就是造假?,F在一些學校師生中流傳這樣的歇后語:“中國最大的造假案――教育評估”!為了應付評估,學校只好組織教師對過去的考卷進行重新改卷、重新打分,甚至替考生重新做題。編造各種假實習、假實驗、假評語、假數據!一些學校領導、教師反映:“教學評估害死人”!他們表示:希望最好不要搞什么評估;即使要搞評估,希望次數少一些、間隔時間長一些;最好只劃分“合格”、“不合格”兩級,不要搞什么“優秀”。只劃分“合格”、“不合格”的評估,因為大多數學校都能合格,無須特別應對,不至于花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當然也就不需要造假。

四、關于“不尊重學術規律,用管理物質生產者的方式管教師”

學校不是研究機構,是教學機構,目的是培養人才。之所以提倡科研,是為了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最終提高教育質量。教學是主,科研是從。現在的問題是,教學、科研的關系,被顛倒了。科研擺在了首位,教學倒在其次。重科研,輕教學,成為普遍現象。這與采用管理物質生產者的所謂“量化”管理有關。但教學是難以量化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難以量化、難以考核。于是就著重考核科研。無論教師考評、獎勵,晉升副教授、教授,還是評定教師崗位津貼,都只看科研成果。不少教學質量高,深受學生好評的教師,不能晉升副教授、教授。一些不會講課、不懂教學、不認真講課、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卻可以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和擔任博士生導師。新聞媒體報道過一些學校讓學生普遍反映教學質量高的教師下崗,即是實例。

其實科研同樣是難以量化的。所謂重科研,也是只看著作和論文的篇(本)數、字數,及發表的刊物、出版社的級別,并據以計算分數、計算獎金、決定補貼、決定晉升。并不考慮學術水平、論文質量。教師被混同于物質生產者。真要按照前輩學者所說,“板凳須坐三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就不僅不能晉升副教授、教授,拿不到獎金、崗位津貼,還會因考核不合格而下崗!哪里還有所謂“十年磨一劍”!怎么不導致教師隊伍學風浮躁!怎么不導致大量的學術泡沫!

現在花錢出版著作,花錢發表論文,在學生論文上署名,讓學生充當勞動力,把學生的勞動成果占為己有,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導師只負責申請項目,然后分派研究生去完成,成果屬于導師自己。學生稱呼導師為“老板”,說明師生關系已經變質、變味!出現同一著作、不同作者的咄咄怪事!因為論文是學生完成的,老師先拿去獨自署名發表了,學生不甘心再獨自署名在別的刊物發表。教師隊伍學風浮躁,抄襲、剽竊嚴重存在。并且不是一般的人抄襲,是法學院的院長抄襲,是研究生院的常務副院長抄襲,是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抄襲!教師隊伍的學風問題如此嚴重,必有其體制根源。中國傳統中“天、地、君、親、師”的“師”,再次被趕下神壇,被等同于“車、鉗、銑、刨、磨”工種的“打工仔”!師道尊嚴,掃地以盡!談什么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怎么可能產生杰出的教育家!

五、結語

建議中央政府正視高等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找準病因,對癥下藥,以求起死回生。一定要堅持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真正將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尊重教育規律,糾正以行政手段管教育的傾向;尊重學術規律,糾正以管物質生產者的方式管教師的傾向。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民族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也才能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有可能產生杰出的教育家!

梁慧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來源:學術批評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