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是社會的縮影。乘客應該自覺做到禮讓,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并不是教條,而是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著想。能為別人著想的人往往是受人尊重的。你讓出的是座位,而車廂內(nèi)的乘客雖然嘴上不說,但也會從心里尊重讓座的人。有些乘客不愿意讓出自己的座位,當然有從自身考慮的理由,但是他們事實上是看輕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因此也在無形中失去了別人對他(她)的尊重。
讓座,可以說是起碼的公德,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可是,一滴水卻能折射太陽的光輝。講公德的人,素質(zhì)高的人,以讓座為榮,他們決不會看著一個老人站在旁邊,自己卻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其實,這只是一種基本修養(yǎng)與良好習慣的本能反應,但這種自覺的本能反應,卻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的教育養(yǎng)成的。
無論基于現(xiàn)代社會基本的文明準則,還是基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倫理,愛護老人、病人、婦女、兒童、殘疾人,都有是起碼的公共道德要求。但是現(xiàn)在的公共汽車上,讓座之風難以盛行,就是“老、弱、病、殘、孕、懷抱嬰兒者專座”往往也被一些健康的年輕人霸占了,讓“專座”成為一種擺設,成為社會不和諧畫面。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先來先得、心安理得”的社會風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尤其年輕人不知是否想到過:隨著新陳代謝的推移,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老。“車廂內(nèi)老人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老人其是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的明天,但愿那些對老、弱、病、殘、孕、懷抱嬰兒者視而不見的人,事后能為自己的行為后悔。如果不徹底改變這一壞現(xiàn)象,將來有一天,當你氣喘吁吁、步履蹣跚地走進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時,也遭遇沒有一個人給你讓時,不知你那時的感受如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千年美德。請不要讓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令人傳頌的尊老愛幼的美德,敵不過屁股底下的一席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