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幾項需求,雖然看似簡單,但往往卻是最難實現的,例如“住”,人生在世,總要有個遮風避雨,可以躺平休息的地方吧。但現今社會,買房成為人們一生中最關注,也最為難的一個問題。不是沒有房可以買,而是更多的人只能看著新樓,新房,望而卻步。。。。。。因為錢不夠
目前中國的現狀是:低收入人群多,中高收入,特別是高收入人群少。兩相對比,房地產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就顯出來了:一邊是眾多的百姓買不起房,一邊是大量的商品房空置。由此來看,所謂住房市場的產能過剩是個假問題,老百姓買不起房才是真問題。老百姓買不起房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需求,而是房價太高,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購買力。現在的情況是,開發商預期房價一時半會兒不會下跌,所以他寧愿房子空著也不肯降價。而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不是說提馬上就能提的。因此,政府目前所能做的,就是改變供地結構,增加中低價位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應。具體來說,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實行“劃撥”供地;對中低檔商品房在限制房價的前提下,實行“限價招標”出讓供地;對高檔商品房實行“價高者得”的“招拍掛”方式
另外,空置房的大量存在,雖然不能簡單理解為生產過剩,但絕對難逃盲目開發之嫌。所謂盲目開發,就是指樓盤開發與市場容量的對接出現偏差,以至于供銷斷路。某些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而窮盡奢華,但卻忽略了樓盤本身的市場適應程度,致使樓盤的開發成為一種無效供給。與此相對,經濟適用房由于利潤空間有限而被開發商棄如敝屣。于是形成了一種一邊萬頭攢動,另一邊卻門可羅雀的樓市怪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宅供應的不足,才引發了高檔住房過剩、普通住房供不應求的結構矛盾,在視覺上給人造成一種住房過剩的假象
對于買房者,買房是一生中耗資比較巨大的事情,要謹慎選擇;而對于開發商,能否更多的考慮人們的利益,少掙一點錢,從而造福更多的人;對于國家,應該出臺更多的相關政策,調節有房賣不出,有人買不起房的尷尬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