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客掃墓”引發爭議、掃墓行為導致山林火災頻發……隨著一年一度清明節的到來,清明節的過法再次成了公眾的關注點。
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民俗專家吳露生建議,今人過“清明節”,宜耕種,宜追遠,但不要讓一些陋習破壞了這個節日“氣清景明”的初衷。
幾千年來,祭掃先人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吳露生表示,今人過“清明節”,應該適當轉移注意力,注重其核心價值,而不能拘泥于民俗一些負面的表象。
“‘清明節’內涵的精華部分在于,向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因為他們的辛勞和奮斗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一種尊重生命的儀式。”吳露生表示,重掃墓形式,甚至引發山林火災,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誤讀。
吳露生認為,“清明節”還應強調繼承古人“抓住大好春光進行生產”的初衷。他說:“清明過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和‘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吳露生還表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很好地整理、保護它的內涵,還它肅穆、優雅的本來面目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