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別做表面文章
在中國,垃圾分類得到了環保工作者大力建議,政府積極提倡。每個小區也都有標示明確,并簡單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兩類的垃圾回收站。每個公交站點也都配有大垃圾箱,同樣進行了類似的分類。但是今晚大家搭乘公交車的時候,或者是回家經過小區垃圾回收站,可以仔細往里頭瞄一眼。你就會發現,這垃圾分類完全是表面工程。每個垃圾分類站的外殼都分了類,可是內里大多依然是一個大垃圾桶。就算居民自己細分了垃圾的類別,從垃圾站的不同通道扔進垃圾桶,最后還是混在一快兒。而環衛工人收集垃圾的時候,也將所有的垃圾放在一起拉走。2002年開始政府開始提倡垃圾分類,但到目前為止,真正進行分類處理的只占到16%。而且就算分了兩類,不同的可回收垃圾處理方式還不同呢,分了和沒分區別不大。走垃圾分類的形勢,不曉得是給誰看的呢?
據資料顯示,現在混裝收集的垃圾到了垃圾處理廠,會進垃圾分類機進行分類處理,但這一點許多居民都不知道。我曾經聽小區里的一個大媽這么說:“我按宣傳欄上講的方法試著搞過垃圾分類,可是我看分了類,清潔工人還是和沒分類的垃圾裝在一塊兒運走。分和不分沒什么兩樣,我也就不費那個勁兒了。”政府的提倡,居民們可都是積極響應的,可最后的效果卻因為環衛工作某個環節上的不到位,打壓了人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甚至澆滅了人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環保意識。
北京晚報就曾經報道了居民小區內設有垃圾分類處理機,并讓居民參與實踐,據說效果不錯,菜葉和電池都能被分揀出來。一方面依然告訴居民要進行垃圾分類,另一方面也打消了人們對該小區環保工作是表面文章的印象。關鍵是宣傳要到位。
在這里我要贊一贊日本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好(看下面的圖)。他們讓居民在生活中就進行垃圾細分,且工作著實到位,將垃圾具體地按照實物分類,而不是籠統地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經過人手細分,肯定比垃圾處理機分得要準要細。不但減輕了垃圾處理工作的強度,也能整體降低垃圾處理的成本。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里的孩子看到每天的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就能夠從小樹立他們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這個民族“變態”的偏執被用在環保的某些細節上,不能不讓人驚服。
附圖:日本垃圾分類
前后排,同類的都集中在一起,相關的挨著擺放。
每個垃圾箱上都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正面和頂部都有明顯的圖標。這樣就不容易投放錯誤。
專放紙杯
專放報紙雜志類
專放塑料飲料瓶
專放塑料類
專放一次性木筷子!
專放食品殘渣
專放可燃燒物
專倒殘剩飲料
清潔工展示透明殘剩飲料收集袋
清潔工在收集垃圾前檢查分類是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