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商戶售假行為沒有進行有效監管,工商部門對秀水街市場做出了處罰10萬元的決定。秀水街市場不服處罰,提出了聽證申請,聽證會在今天上午舉行。此前,曾有因銷售假名牌被罰5萬元的商戶要求舉行聽證會,但后來商戶又表示認罰,聽證會取消。
買服裝要買名牌,的確是一種很奇特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又是服裝行業的生存之本。牌子響亮了,才有可能賣出高價、獲得利潤。盡管我們知道,很多“國際名牌”實際就是國內生產的。我們還知道,某些“名牌”的正版與盜版的質量也沒有太大的差異。
雖然理由有千萬條,賣假貨仍然是令人不能容忍的。在商品社會,只有保護品牌,才能讓市場秩序正常起來,才能讓企業良性發展。在宏觀的利益下,市場、商戶都有責任保證自己賣的商品里沒有假貨。
毋庸諱言的是,“秀水街”這個名字在很長時間內被人們與“假貨”聯系在一起,它的紅火與著名也多少與此相關。有一些老外對這里的假名牌切齒痛恨,總是拿它說事;而另外一些老外則把這個市場列入來北京必須去的地方。人們對它又愛又恨的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管理部門連續出手,對售假者和市場進行重罰,表現了整頓市場秩序的決心;同意舉行聽證會,則展示了處罰的透明與公正。不管最后是什么結果,事件本身就是進步的體現。但也應該想到,對假貨雷厲風行的“嚴打”盡管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消除售假,但能否根本解決問題還是個未知數。
在城市管理上,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無照游商屢遭處罰,可仍然不能禁絕,游商甚至和執法者打起了游擊;黑車拉客多次整頓,但不久以后就死灰復燃……問題的根源在于,處罰不是管理的全部,人都需要生存,不讓他們做這樣的事情,又能讓他們做什么?在“堵”的時候,是否能考慮“疏”的問題?
具體到秀水街市場,不允許賣假貨,那么真貨———也就是不貼名牌標簽的服裝,能否還能讓商戶獲得利潤,能夠支付得起那里的柜臺租金、維持生活?
所以,在聽證會與處罰之后,建議管理者做一些市場調查,幫秀水街的商戶們想想辦法,也幫助這個市場重新找一找“定位”。它的著名不應該靠假名牌,而應該靠合法的、鮮明的特色來維持。尋找新的特色,讓大家都覺得有奔頭,才是最好的辦法。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不應是對立的,他們中要有信任、理解與合作———這一點不應該再被忽視了
【來源: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