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份中學生的調查問卷引起了我的注意,普遍中學生感到“不快樂”,近九成的
中學生“感到郁悶”,僅有10%的中學生表示平時不太“生悶氣”。
如今,“郁悶”已經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禪。在衣食早已無憂的今天,學生們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體會不到快樂?在通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他們為何依然感到孤獨?究竟是什么樣的壓力,使他們“無法呼吸”?
調查給出了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缺少自信,常不快樂
調查顯示,如今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強,在許多事情上總存在好勝心,“勝利”的當然會信心百倍,倘若經歷屢次失敗,就會變得缺乏自信,從而情緒低落,感到不快樂
第二,不懂關愛,不懂感恩
調查顯示,31%的學生習慣并喜歡獨處,3%的學生一個朋友都沒有,充分暴露了缺乏交往的現狀
第三,過早感受壓力
調查顯示,57%的學生感覺學習壓力太大,位居“郁悶之源”榜首,主要表現在“考試壓力大、感覺很累”“補課太多、沒有雙休日”“成績提不高”等問題上。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給學生減壓,但是實際上,真正能敢于去減壓的學校又有幾家?
毫無疑問,切身體會者的感受是最為真實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如今,在中考、高考大棒的指揮下,“升學”成為學生一切的一切,核心的核心。在學校,他們每天過著“三點一線”(教室、食堂、廁所)的“囚徒”般生活,回到家里,還得馬不停蹄地完成諸多機械般的作業,雙休日也概莫能外。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更多的籌碼,不管孩子有無興趣、樂不樂意,強迫他們學鋼琴、學舞蹈、學書法、學繪畫、學計算機……他們被當作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煩惱、沒有矛盾的“收錄機”,沒有自已的空間和時間,甚至連“好好睡一覺”也只能是一種奢望。在這種環境下,換作是你,能不郁悶嗎?
難道我們要培育“郁悶”的一代嗎?如果您真的關愛孩子,給他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