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生活方式的發展直接塑造著經濟的創造力。中國富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就是在模仿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人家開車,他們也開車。人家住獨門獨院,他們也住。這種生活方式的模仿,必然帶來經濟上的模仿,最后總處于一種跟著人家屁股后面走的狀態。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畢竟是人家的。而企業是否能夠創新,是否能夠占領市場,就看誰能及時捕捉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并為之提供產品。在這方面,美國的企業總是比我們近水樓臺,領先一步。比如汽車文化,本是美國生活方式中的核心部分,美國人了解得最透。我們充其量只能效顰而已。比如前幾年人家流行SUV越野車,過幾年中國跟著模仿起來。如今,美國又流行混合型節能車,而且發展出了技術(這方面對美國生活方式了如指掌的日本廠家貢獻尤大),我們這里則還在禁小排放量車型。總之,我們要是這樣跟著人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趨,就永遠無法領先市場一步、發展出具有壟斷性利潤的技術和產品,只能等著人家把一些相對過時、無法獲得壟斷利潤的東西“外包”給我們。SUV在中國有人氣之時,在美國則開始賣不出去了。我們這樣跟著模仿,常常發展一些“撞墻產品”,最多有幾年錢好賺。
我們為什么不想一想怎么為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產品?中國有13億人口,8億農民,大部分是窮人。窮人兜里沒有錢,但也得消費,人數一多,市場規模就不小。更重要的是,他們早晚會漸漸富裕起來。西方發達國家不管有多少技術優勢,中國底層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離他們最遠的,他們對之缺乏理解力,即使有領先的技術也很難及時為之提供產品。我們中國的廠家,在這方面真正是近水樓臺。為什么不利用這樣的優勢,占有這一潛在的市場呢?
可惜,我們的富人經濟,已經培養了富人文化。大家都像任志強那樣對窮人嗤之以鼻,眼睛全盯著富人需要什么,甚至以富人的標準,給窮人的生活定規矩。比如,某個城市領導看著滿街低檔的出租車不夠風光,覺得影響城市形象,竟一紙命令,把低檔出租車禁了,全換成豪華型。小排放量車型,則又是一個例子。雖然近來各地陸續解禁,但對于電動自行車,有許多地方還是禁的。為什么?許多地方政府骨子里的概念還是:人家發達國家沒有,這東西就落后;老百姓愚昧,就知道胡來,不管就亂了套。其實,電動自行車恐怕是最適合中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的交通工具。許多人上班要一個多小時,公共交通總是堵;自行車雖然靈活,但一個多小時的旅行未免讓人精疲力竭。電動自行車正是一個兩全的解決方案。而這又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中國企業,對這種騎自行車上班購物的生活方式理解最深,設計的產品容易合乎需求,占領這個市場的可能性最大。不僅如此,電動自行車的發展還會刺激對小型充電電池的開發。因為電池的效率,關系到這種自行車的速度、負載量和行駛距離。而電池技術的突破,可能給節能技術帶來躍進,帶動中國其他相關工業領域(包括汽車業)的發展。弄好了我們就會有幾張王牌和人家競爭。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卻以富人的文化觀禁了這種產品的使用。中國的企業還有什么發展的空間呢?
由于政府和企業被這種富人文化所籠罩,對小民百姓的生活指手劃腳、管得嚴嚴實實,中國本土的生活方式就失去了創造力。美國的工廠今天做什么,我們明天就把人家已經懶得做的過時產品接過來。這還能有出息嗎?眼睛越是盯著富人,我們就越看不起窮人,低估窮人的才智。我過去就曾指出過,我們的大學,只看分數,根本沒有意識到,一些窮學生盡管分數低些,但對窮人的生活更有理解力。以后進了企業,在幫助開發針對窮人的市場方面,有極大的優勢。而我們正在大量浪費這樣的人才。
不立足于本國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的經濟,很可能就是一個泡沫經濟。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正視窮人的需求、發展為窮人服務的產品,我們就會為我們的富人文化付出慘重的代價。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