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這個“解構主義”這個語匯很時髦,只要是顛覆搞怪的東西,就往這么懸的概念靠。
一旦我們在腦中追問究竟什么是“解構主義”,就陷進德里達的這一套“消解語言及其意義確定性的策略”陷井——任何定義都會被重新解構,我們的生活應該是不可被理解的。所以,解構主義也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只是可以讓你知道,在尼采宣稱要重估世界價值的時候,這一切,悄然而至。解構主義強調語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戲,態度我很喜歡,但這種自由的哲學會被絕對的自由消解掉。這種先天的矛盾,和生活不謀而合。
生活的矛盾,存在于對自由的追求和必須犧牲一部分自由換取另外一些滿足感的體驗上。每個人對自己的世界都有一套標準和時間表。張愛玲看待戀愛問題時也提到兩個人的時間表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妥協的結果。不管愛情也好,工作也好……時間表、路線圖都需要協商決定,可是最后敲定的應該是具體的操作方法,而不包括情緒吧。個人化的情緒應該是自由的,如果連這種真誠的自由都缺失了,那感情還能夠發自肺腑么?我想若是犧牲了真誠,那得到再多也無法彌補內心的能量損失,愛情、事業的動力以及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