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一項醫藥改革新舉措最近在全國引起關注:該市180多家二級以下醫療機構今年內將陸續實施“藥房托管”的模式,醫院藥房所有權不變,經營權交給醫藥公司。南京市衛生局局長陳天明表示,“藥房托管”的實質就是使藥房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從而減少藥品流通環節,遏制藥品虛高定價,防止醫藥衛生行業的不正之風,進而降低藥品價格,控制醫院管理成本。
如此大規模推行“藥房托管”,在全國城市中尚屬首次。此舉一出,引來眾說紛紜。
懷疑聲音:藥品質量能否保證?百姓能否得到實惠?
南京市不少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對“藥房托管”持懷疑態度。一家二級醫療機構的負責人
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
成功實踐:切斷利益鏈,不見大處方,醫院收入反而增加
雨花臺區是南京市較早探索“藥房托管”的地區。2005年4月,該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議標的形式,將藥房托管給江蘇省醫藥實業有限公司。該區衛生局工委副書記謝長和表示,“藥房托管”規范了進藥渠道,藥品統一由一家公司配送,減少了醫院管理者和藥劑人員與多家醫藥公司的接觸,從而杜絕了醫藥購銷中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風;同時,切斷了醫生與醫藥代表的利益鏈,醫生不再受利益驅動去開大處方。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家翔介紹,藥房托管前后,服務中心的藥品收入由2004年的119萬降到2005年的84.7萬,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從55%左右降到42%左右,但是藥品的純利潤卻由2004年的24萬元左右增加到30多萬元。對于在鐵心橋就醫的病人來說,他們的處方平均值也由原來的每單55元左右降到47元左右。
分析醫院收入增加的原因,朱家翔認為,藥房托管減少了流通環節,交易成本自然要降低;有專門的醫藥公司管理,醫院也不再承擔藥品霉變等損耗所帶來的損失。“藥房托管”后,患者的醫療費用有較明顯下降,前來就診的人數增加了20%,所以總體上醫院收入還是明顯增加。
專家學者:有積極作用,但要警惕醫生與醫藥公司“共謀”的問題
南京醫科大學的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對“藥房托管”要辯證地看:在探索“藥醫分離”上它有積極作用,特別是減少了藥品流通環節,切斷了醫藥代表與醫生的聯系。但是,“藥房托管”可能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南京而言,多數醫療機構政府財政投入的比例很小,必然要依靠經營收入,這樣,藥品收入是它的利益所在,“這種情況下,‘藥房托管’能不能有效解決藥價虛高問題?”有兩位教授都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政府財政投入不大的情況下,會不會形成醫院從醫藥公司處得利、醫藥公司從提高藥價或者從降低藥品質量上得利的情況?這樣,患者并不能享受到“藥房托管”的實惠。
專家學者也提出了此舉能否有效解決不正之風的疑問:“醫生與醫藥代表的聯系被切斷了,但會不會轉變為醫生與醫藥公司的聯系?”一位教授表示:“我們不能對‘藥房托管’寄予太大期望,只要‘醫’和‘藥’沒有完全分離,就可能存在‘醫’‘藥’共謀的問題,可能存在醫務人員權力尋租的問題。”
管理部門:是有益嘗試,需扎實推進
對各方意見集中的是否會出現醫生從醫藥公司那里拿回扣的問題,謝長和與朱家翔均表示在和醫藥公司簽訂合同時有明確規定,一旦發現醫藥公司要求醫務人員開具指定藥品、給予回扣等現象,將終止合同并追究違約責任。據了解,雨花臺區的“藥房托管”工作一直由紀委會同衛生局等相關部門共同在做。
陳天明表示,雖然“藥房托管”實行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有利于解決群眾“看病貴”問題,有利于遏制“吃回扣”、“大處方”等不正之風,南京市的“藥房托管”工作作為“藥醫分離”的有益嘗試,要扎實推進
【轉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