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有三:
1.贊同結構性失業的說法:一方面是某類人才奇缺,一方面是大量大學生失業者.(社會)
稍后再寫.
現在繼續:
大學生就業難,往根源看,首先要打破大學生光環,在以前知識匱乏年代,大學生有個雅號--天之嬌子.某單位分(上級分配的分)來個大學生是要開歡迎會的.那時他們真真正正是高層次人力資源,是普遍知識匱乏社會里的知識分子,物以稀為貴,人因少而尊.改革后,經濟好轉,教育進步,大學擴招,大批嬌子出了校門,大學生需求由“賣方市場”轉變成“買方市場”,就業難開始出現.再加上專業結構的滯后.舉個例子:高中有個成績特好的同學,一心要考名校,后來也如愿以償:人大--社會主義經濟學,也曾聽過他對自己的前途規劃,先機關,再科長,再處長再什么長的一路長下去...苦讀四年,畢業了,找不到工作,為什么?因為在這四年里,我們祖國已經是市場經濟了,苦學了四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毫無用武之地.
再看"民工荒","某些領域的熟練工人缺",原文提到大學本科工資1000,那你知道一個高級廚師月薪可以過萬,甚至幾萬的嗎?人才的價值,在商業社會,甚至是人的價值,真的,是根據你能創造的價值決定的.本山同學,小學而已,成名成腕,一個售樓小姐,高中畢業,收入高過碩士博士,一點不稀奇.....
分析一下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男性大學生(一般即大多數)的知識結構:四年本科,
各門專業功課,通過補考,作弊,請客送禮,勉強湊足學分.相當于專業知識60分,
CS,傳奇等科目一般通過通宵達旦的努力鉆研,都能有不俗的收獲,游戲----80分,
泡妞,談戀愛,這屬于必修課,一般都及格,個別突出的會有超出100分的好成績,
抽煙,喝酒選修課,
畢業了去公司面試,談談職位要求,更是心懷遠大理想,"我要做市場策劃",兄弟,老板辛辛苦苦的血汗錢,全公司嘔心瀝血開發的新產品,您憑記的殘缺不全的教科書上的4P,5W理論,就要策劃了,誰敢?
二.看倉庫是有遠大前途地(個人)
原文有一本科生看倉庫的例子.
我也說個例子:蒙牛新任總裁楊文俊,手指粗糙且難以伸直,凍傷的,二十幾歲進當時的伊利冰品車間,天天拔冰棍的竹簽,不知疲倦毫無怨言,一步一步,熟悉生產,熟悉市場,與牛總一起開創蒙牛初期,一年內以300萬元運作,創造相當于幾千萬的生產能力......現在,蒙??偛?
鐘南山說過一句話: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三.政府是主導:
引導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責無旁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