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高考移民一直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不,近日又傳出青海高考移民宋笑天因為10年前的假戶口而被清華大學取消學籍的事件。在我看來,高考移民的背后存在著非常值得探討的教育公平問題
高考移民由來已久,但進入新世紀才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02年以來,一些省市先后制定政策對高考移民進行封堵。除了去年340名考生經過爭取獲得在海南省的報考資格以外,幾乎沒有哪個地方的高考移民能躲過當地政府的清查。而且一旦查出,即使已被高校錄取也要取消錄取資格和學籍。
盡管如此,高考移民還是屢禁不止,一些家長和考生甘冒巨大風險,不惜代價與政府政策博弈。那么,是什么力量讓高考移民“前仆后繼”呢,高考移民久禁不止的根源和癥結在哪里?
讓每位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應有之義,是憲法的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現代法治政府應履行的職責。在高等教育階段,由于教育資源有限,無法讓所有求學者都接受高等教育,則只能強調保證求學者的機會均等。《世界人權宣言》明確要求“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各國通行的做法是通過知識的考試或考核進行擇優錄取,并不包含對其他相關因素(如地域、戶籍)的考慮。
而我國現行的高考政策則不然,它無法保證全體求學者都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盡管高考是高中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經關口,但卻沒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相反卻通過地域和戶籍等因素的限制,使考生之間的不平等合法化。高中階段接受同規格的教育,面對同樣的高考試題,獲得同樣的分數,在教育質量相對較低、招生名額較為寬松的省份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甚至進入較好學校學習;而在教育質量相對較高、競爭較為激烈的省份則可能無法進入高等學校甚至只能進入一般或低層次的高等學校學習。而競爭激烈與否則完全由人為因素———不合理的高招指標分配來決定,這使得本質上平等的受教育權地域化、等級化和特權化。同時,由于現行政策造成的地域不平等,地方政府為了保障本地戶籍人員的高考特權,必須制定有利于本地考生的政策,排斥非戶籍人員來當地“分一杯羹”。
不公平的高考政策是高考移民的基本成因。為了能夠在現有條件下考上大學或考入更好的大學,實現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利,考生及家長就只能到政策之外尋求“救濟”途徑,依靠“自力救濟”來爭取高等教育平等權,其主要途徑就是進行高考移民,將考生戶口由高考錄取難度較大的省份遷入難度較小的省份,即用“腳”去爭取自己的平等教育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高考招生公平問題再次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關注和爭議的焦點之一。有代表甚至提出在全國統一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議案,引發了新一輪爭論。通過激辯,全社會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普遍認為全國統一高考錄取分數線并不現實,也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在高考招生名額分配上采取公平合理的方式將更加符合中國現實。為此,中國政法大學還在兩會期間提出了按照各省人口分配招生錄取名額的改革措施,受到社會普遍歡迎。但令人遺憾的是,時過近一個月,中國政法大學仍然還是一個孤獨標本,并沒有第二個后來者。看來舊政策的慣性還是十分巨大的,要切實改變事實上不公平的高考招生政策和措施,道路還很漫長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