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的胡帆、王毅、謝靜等15名學生組成調查組,著手調查學校食堂的浪費情況。其結果讓他們嚇了一大跳,該校僅南園餐廳一座食堂一年倒掉的飯菜價值上百萬元。
不少網友對這些理由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大學生為節約意識薄弱找的借口。
固然,節約意識薄弱是大學生浪費飯菜的原因,但絕對不是惟一的原因。一個很簡單的例證是,很多大學生在家吃飯并不浪費,在校就餐卻很浪費。這里存在一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異化現象,一定程度上,是學校食堂的服務方式壓迫大學生浪費飯菜。
在家吃飯,大學生可以“按需分配”,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不完留到下一頓,浪費自然就少。而在校就餐就不一樣了,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食量與口味,同一個學生每頓的食量與口味也會因心情,時間等因素各不相同,可食堂有限的供給方式并不能滿足學生多樣的攝食需求,飯菜吃剩也就在所難免。前述大學生飯菜吃飯的理由其實并不荒謬。
一個人浪費,原因可能是浪費者節約觀念薄弱;一群人浪費,恐怕就不只是個體節約觀念薄弱的緣故,而是有制度缺陷在搗鬼。其實,節約不僅要求個體擁有節約觀念,更要求社會為實施節約行為創造便利的環境。鑒如此,不難發現,高校在努力強化大學生節約觀念的同時,還應努力改善食堂的服務方式與質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