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引起爭議。此次評選中,故宮、黃山等50處風景名勝最終被確定為最值得外國人來華后的去處。結果公布后,現場即有人對杭州西湖等一批未入選景點表示遺憾,更有人對云南麗江、四川瀘沽湖等地甚至未能入圍而感到不可思議。爭議迅速蔓延到網絡空間,各地網友紛紛質疑此次評選,為本地景點爭“最值得外國人去”的虛榮。(4月10日《北京青年報》)
翻看網友的留言,作為一個揚州人,筆者一點也未產生為瘦西湖落選爭辯幾句的沖動,而是沉浸在一種“羞辱”之中,為此次評選以及評選泛起的口水感到臉紅:中國景點,何至于那么在乎外國人的眼光,用外國人的眼光把自己的景點排個座次?
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這種評選本身就帶著一種文化自卑意識。曾有人批評張藝謀電影帶有鮮明的“媚外”意識,因為他電影中那些常用的“中國意象”,燈籠、紅色、茉莉花等等,都是在外國人的審美眼光中想像并構造出來的——同樣,“最值得外國人去”的評選帶有類似的意味。在與外國人的想像關系中,很自覺地把外國人置于一種主體地位,想像著外國人怎么看自己,用外國人的目光對中國景點進行價值排序。貼上“最值得外國人去”的標簽似乎就獲得一種強勢的價值身份。
一個有著堅強文化自信的主體是不會取媚外在眼光的,按外國人的眼光把自己的景點按高矮排座次,凸顯景點“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價值,這表現出一種文化自卑。如果“現丑”僅止于“文化自卑”也就罷了,最讓人感到臉紅的是:在“最值得外國人去”評選的價值誤導下,許多國人表現出十分在意這個評選的態度——似乎沒評上“最值得外國人去”,自己所中意的那個景點就沒有了價值。
這是一個很讓國人難為情的場面:一群國人評出了“最值得外國人去”的景點,另一群國人為自己心儀的景點未入選“最值得外國人去”而爭得面紅耳赤。中國的景點,中國人自己認同還不夠嗎,何必那么在乎外國人的品位。拜托,咱們別為外國人的眼光爭寵了!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