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14歲的少年楊英詠,12歲那年,他和媽媽被父親拋下。從此,他學會了在每一個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掙錢養家;他必須在每一天放學之后承擔起一切家務,包括照料雙目失明的媽媽;他沒有穿過新衣服,他能記起的唯一美味是過年媽媽讓他花2元錢買了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線……人們說他是14歲的男子漢,苦難中飛出的陽光鳥。(《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4月11日 )
楊英詠無疑就是第二個洪戰輝,從洪戰輝到楊英詠,他們不僅都是當代青少年的楷模,更是社會應該普遍學習的榜樣。他們將“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精神發揚到了一個極致的境界,他們將“責任”二字的內涵和外延升華到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境界,他們以實際行動對什么是榮,什么是恥進行了完美的演繹。但是,如果換一個更理性的視角來看待洪戰輝和楊英詠的事跡,我們就不能僅僅停留于學習和感動了,“后洪戰輝們”的不斷出現恰恰更是一種社會警告。
“后洪戰輝們”事跡的核心就是個人奮斗,他們稚嫩而挺直的脊梁都承擔了一個孩子不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都品嘗了一個孩子不該過早品嘗的生活艱辛,都遭遇了一個孩子不該遭遇的社會冷遇,當我們今天大張旗鼓地學習挖掘他們的精神內涵,把他們的精神當作寶貴的社會精神資源大肆利用,并把足夠的鮮花和掌聲獻給他們的時候,我們可曾能夠真正理解他們從苦難中艱難走過的真實感受, 可曾想到為什么我們過去對他們幫助關懷很少?
“后洪戰輝們”一出現,當地政府無一例外都以他們的事跡為榮,對他們家庭出現的困難給予了前所未有的照顧,并號召社會向他們學習,那么,各級政府當初給予他們極其貧窮困難的家庭基本的呵護了嗎?民政部門盡到了自己基本的責任了嗎?村、鄉、街道、社區政府給予他們基本的人性化關懷了嗎?如果當初給予了他們足夠的關懷,還會有今天讓人感動的“后洪戰輝們”出現嗎,所以,“后洪占輝們”的接連出現也是社會救助的尷尬和警告,見證了基層貧困家庭社會救助制度和執行力的雙重缺失。
在城市和鄉村,還有很多和“后洪戰輝們”有一樣不幸遭遇的家庭,“后洪戰輝們”勇于改變命運只是特例,更多的家庭依然被貧窮的命運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應該呼喚出現更多的對他們的救助行為,而不是呼喚出現更多的“洪戰輝”,在一定的程度上,“洪戰輝”出現的越多,就說明我們貧困救助越不到位,更說明我們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意識不夠。
荀子說,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在任何情況下,責任都有一個定量,任何一方如果承擔過多的責任,就意味著另一方相應地減少了自己應該承擔的等量責任。“后洪戰輝們”就過多地承擔了孩子的責任,而政府必要的救助責任顯然缺失了,這就是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帶著救助預警的態度看待“后洪戰輝們”的事跡,會讓我們的學習更理性,啟發性更全面更大,雖然有了一點批判意味,但是總比學習時一味拔高而不顧其他的學習更有意義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