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的目的,是用公正評選、授予榮譽的辦法對各方面都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承認,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并給其他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墒?,這個目的在一些學校已經變“餿”了。據4月11日《大河報》報道,南陽市臥龍區教體局向該市第十四小學下達了6個區級“三好學生”指標,該校卻將其中的5個分配給了教師子女。在分配指標時,有的年級因教師子女多無法分配,竟然用抓鬮的辦法產生。
這則消息令人浮想聯翩。因政策上的“傾斜”,我國民辦教育根本沒能力與公辦教育展開競爭,于是,公辦學校就壟斷了轄區公眾子女的教育權。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壟斷必然轉化為特權,特權必然產生不公,教師子女壟斷“三好學生”指標只是眾多不公之一。類似的情形極其普遍,如電力職工家里免費用電、地鐵管理部門全家免費坐車、電信公司職工免費打電話;如這些高工資、高福利部門的職工子弟有更多機會“子承父(母)業”等等。從這個方面看,“三好學生”這個精神產品在這所學校已變成了物質產品,變成了特權的符號或落實特權的工具。
但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好事”,當一件公益活動用犧牲公正的辦法拉開帷幕后,不公就會成為既定的動力,牽引著這個事情繼續向不公的方向發展。你看,擁有特權的教師們沒有滿足于“重在參與”這個層次,而是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開始了爭奪。于是,沒有教師子女的五年級的指標被全部“沒收”;于是,他們以抓鬮的辦法代替公開、民主的評選;于是,運氣不好的教師用泄密的辦法發泄憤怒……總之,當他們親手將這項公益活動導演成一場潛規則的鬧劇后,也同時作為分贓的丑角亮相在這個舞臺上。
表現在企業中的行政壟斷已經可惡,當行政壟斷的烏云彌漫到以教書育人、培養正義感和道德情操為宗旨的學校時,其影響尤其惡劣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