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胡潤又根據出資數額多少,給中國大陸的慈善家們排了一榜。張揚愛心,是好事,這個榜值得一排。我要說的是,純粹按出資多少排榜,只怕也會給人另一個富豪榜版本的錯覺。也讓這些慈善家成為孤家,而面臨曲高和寡之境。
小時侯,祖父給我講故事,要我從中分清誰最善。一窮一富兩個人,都比較有善心,富人對一個前來乞討的人給了一個銀圓;而那個窮人,面對乞討上門的人,則把自己最后一斗米都給了。祖父的問題,看來并不簡單。誰最有善心?假如是我們遇到困難,愿意遇到誰?這樣的問題,胡潤先生也做了答案:按出錢的多少決定誰有善心。
不可否認,慈善排行榜上的人都極具善心。問題在這樣的排法,未免也太簡短了些。想起前些天媒體關于李瑞環潛心公益的報道,他能悄悄地在10年間拿出個人資產53.3萬元,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資助了148名貧困大學生。今年,李瑞環又捐出一筆稿費,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內每年再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報道還稱李瑞環已立下遺囑,逝世后將遺產統統變現資助天津貧困學生。這樣的好黨員好公仆,能進入慈善排行榜嗎?位置排在哪里?這個問題,胡潤當然沒有辦法也沒有義務解決。但,一些準備復制該慈善排行榜的部門,是不是該引起注意和思考呢?
慈善是一種崇高人生境界,不是富人和實力的企業的專利。如果這樣以錢多錢少排名的話,勢必給部分人以莫名壓力,為拿不出象樣數目的錢而汗顏。慈善,是一顆愛心,不能簡單排名攀比,興許,僅有富人示范帶動的結果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樣的巨富巨善榜樣,普通民眾惟有高山仰止而已。
慈善的巨富效應,使社會對慈善的忠誠度和認同感弱化,與普通民眾相去甚遠。事實證明,正是一些有著民眾廣泛參與的公益救助,才有著最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作為主流紙媒,《長沙晚報》當然也經常發起這樣的慈善救助活動。記得2004年我們還幫助了一個在美國的盲人博士,他叫李雁雁,亞洲首個盲人博士,在美國讀博士遇到嚴重的經濟困難急需救助,晚報一報道,從市委書記到普通市民紛紛捐款。這事,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百度”一下,影響不小。
慈善是個永久的課題,不能指望富人做做就行了。古人都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并沒有說,非得千兒八百的才拿得出手。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社會才能變成溫情的海洋,世界才變成美好的人間。僅僅依靠慈善排行榜上的少數富人,力量還遠遠不夠。
(網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