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打車上班,結果還是幾乎遲到,因為昨天遇到的的神奇的哥,今天還得問問。結果當我把昨天的見聞說出來以后,今天的師傅說,這不是扯淡么!我們年收入也就20000……
看來能掙這么多錢的師傅還真不是多數。上網看到許多網友對此事的評論,我又有所想:
工作方法很重要,選對客戶和路線很重要。但網上也有網友提出:如果大家都挑乘客、挑路線,都拉遠道,那么近道的誰拉?如果大家都在等遠道的乘客,扎堆趴活,還能再有這么多拉活的機會嗎?
我的看法是:出租汽車市場,的確是個有限量的市場,“的哥”可能無法把市場做大,只能在現有的市場規模中多占份額,大家都“傻”,才使“精明”的臧勤們多占了份額。但是如果大家都“精明”起來,臧勤們也不一定就就沒有好日子過了。問題就在于,原有的市場是不是已經被充分利用了呢?為什么市民們經常遇到打不到車的情況?而這個時候的某個地方還有很多司機在扎堆兒排隊?
網友的第二個看法:臧勤的8000元,蒙住了一些人的眼睛,使他們再也看不到“車份”太高、“的哥”不受《勞動法》保護、“的哥”在超時超勞……等一系列的問題,看到的就是,臧勤能掙8000,你為什么不能?
我覺得此說法過于偏激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思維方式可以理性一點。報道8000司機,絕不是在鼓吹“誰受窮,誰狗熊”。對辛勤工作的成果有點追求沒什么不好?正面的報道能激起大家的工作熱情,并促使的哥師傅們改良工作習慣和方法,這更一個加法的動作。不是說要粉飾太平,掩蓋行業的種種不合理,既然大環境的該改變還需要時日,那么何不從現在做起,拿自己開刀呢?先改變自己能控制的方面,難道不是積極的開始么?
我今天注意到一個細節,昨天的司機開車的時候聽北京交通新聞和路況信息,而今天的司機聽的卻是廊坊電臺的長篇評書。昨天的師傅熟悉路線情況,而今天的師傅甚至從來不到西邊來拉客人……這能不能說明一些問題呢?其實某些主觀的因素在此事件中占有的份額還是很大的吧。
有網友說“投機取巧會吹起士泡沫?!蔽疫€真不知道注意工作方法居然也算投機取巧。難道的哥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路況信息,注意各路段的供求關系,就是投機取巧了?推而廣之,所有提高效率的方法都是奇技淫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