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采購、名校情結和知識經濟
□口述 顧海兵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采訪本報記者 萬靜
我曾經說過,教育問題主要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教育系統之外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教育問題就和教育系統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分成兩個層面。
一個是我們的大環境問題。大環境就是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覺得現在有很大的問題。誰來監督教育部門?現在教育部并沒有定期地向人大進行匯報、定期地接受人大的質詢。失去監督的權力,一定是會出問題的。
第二個層面,就是我們現在的高校,在理論上,已經是個法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企業都是獨立地自主經營。它擁有原料的采購權,擁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那么,高校作為法人機構,它也應該擁有法人所應該擁有的權利。也就是說,它應該自主招生,應該擁有原料的采購權。但這種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已經失去了。它的標準被政府部門拿走了。政府部門按照基本上是全國統一的一個標準,來進行采購。這就使得全國所有的考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參加一個項目的競爭。大家完全在一種規則之下進行競爭,這種競爭的程度,實際上就非常悲慘,或者叫慘烈。如果讓高校自主招生的話,它就能在不同的領域、方向上進行競爭。這樣就分散了激烈的程度,而且也能使得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優勢。
實際上很多高校,也不是說每個專業都很強。不同的高校,本來應該有不同的特點和分工。現在把所有高校都整到一起來打分排隊,那么,北大清華當然就有優勢。這就使得報考它們的人有所謂的“名校情結”,并不一定是把專業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名校情結加重,我覺得原因很多,跟中國的傳統也多少有點關系。
中國人歷來有一種考試的傳統。所謂有伯樂才有千里馬。現在也就是延續了這種考試。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建國以后搞計劃經濟,資源是由政府來配置。這種配置就使得我們的很多名校占有一定的有利位置。比如我們現在講名校情結,在很大程度上,首先由于北京集中了中央的資源。
另外一個原因,我覺得是類似于“馬太效應”。就是說,好的越好,越好給的東西越多。而我們的體制也促進了這樣一種狀態。
實際上現在這種名校情結,我覺得其實老百姓的選擇始終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個不存在對錯的問題,存在的肯定有它的道理。
至于怎么調整高校資源的分配,這個問題,跳出來看,實際上就是對教育怎么評價的問題。政府部門講現在的教育是成功的,甚至楊振寧也說,教育是成功的、我們的學生素質很高。我認為,這個說法是需要質疑的。第一,誰有資格說教育成功?絕對不能說裁判員和運動員是同一個人。教育部說成功,就成功了?
教育是否成功,第一要問我們的學生。幾乎所有的調查都可以證明,學生對現在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是很不滿意的。第一,我們的學生睡覺的時間有多少?沒有多少。第二,你問他們快樂嗎?不快樂。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培養的是“考生”,而不是“學生”。
再來看看家長、社會對高考是個什么看法。一方面有人說它是無奈,一方面有人說這樣的高考可能具有某種公平性。但這是什么公平呢?如果沒有效率,這種公平有什么意義呢?它能帶來發展嗎?它只能帶來貧窮啊。如果我們還堅持認為不搞這種高考就不能帶來公平,那社會就沒辦法前進了。不能為了維護這所謂的公平,犧牲自己的效率,不要發展,大家在低層次上進行內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我當然不是說有一種改革方案會有利無害,而是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對咱們國家來講,最重要的是發展,是創新能力。但是你看現在的考試制度,能培養創造性人才嗎?你再看北大清華,在發明創造上,北大清華根本就不可以說是排在全國最前面的。其實北大清華都應該感到汗顏。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競爭能力。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關鍵是發明專利。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最大的影響,就是中國在世界知識經濟舞臺上,沒有什么發言權。
去年的國際發明專利申請,大概是十三四萬件,美國大概占有30%,德國、日本大概占17%,我們中國大概在2500件左右。從這點來講,我們國家所有的高校,我認為,就對它們的投入而言,都是不稱職的。為什么?我們中國的發明專利,高校申請的份額,占的比例實在是太低了。
在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里面,一半是外國企業來申請的,一半是國內的,一半的國內里面,又有40%是個人的,60%是機構的。國際的發明專利主要是靠機構,我們中國的發明專利40%都是靠個人。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這60%里面,又有大概一半是三資企業的。剩下的一半才是我們的國有企業的,才是我們的高等學校的。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