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歷來被奉為傳統美德之一。然而記者近日在山西、天津、廣西等地采訪卻發現,這種美德漸漸變了“味道”:日趨泛濫的“人情禮”不僅少了“人情”,還成為城鄉百姓的生活負擔,甚至給一些黨政干部腐敗提供了溫床。
來自廣西橫縣的小王目前正在南寧市埌東新區一家理發店打工。小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上個月收入540元,朋友結婚送了100元的禮包,送了個布絨玩具又花了80多元;另外兩張請帖各送了50元的禮包,上個月工資僅剩260元。
沉重的人情禮不僅在城市里日益風行,鄉村百姓也感到“不堪重負”。記者近日在山西南部一些農村調研時了解到,當地百姓日常人情消費名目繁多,除了普通的婚喪嫁娶,還有孩子12歲圓鎖、36周歲生日等;禮金少則20元,多則五十、上百元。有農民反映:“一年掙下的錢還不夠出門子(人情禮)花的。”
泛濫的“人情禮”還讓一些基層干部“苦不堪言”。山西省稷山縣一位機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每年需要搭禮的戶數少則30家,多則100來家,僅此項花費就在3000元以上。有時候一天得應付好幾家。”
大同市委副秘書長李生明說,日漸泛濫的人情禮不僅加重了城鄉百姓的生活負擔,還為部分黨政干部斂財腐敗提供了溫床。他認為,一些領導干部借婚喪嫁娶之機大操大辦、濫發請帖,實際上是借機受賄斂財。
山西省紀委提供的材料顯示,2003年7月以來,山西省接到大操大辦、借機斂財舉報案件192件,了解核實161件,立案人數159人,查處各級干部150多人,黨紀、政紀處分71人,涉案經額達180多萬元。
泛濫的“人情禮”使城鄉百姓身陷其中,難以自拔,日漸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和精神負擔。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禮尚往來”的人情禮漸漸缺失了“人情”?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告訴記者:“現在人們生活逐漸富裕,人情禮多表現為金錢形式,人情的成分越來越少,象征意味越來越濃。而當加入權力、地位等因素后,人情禮更是成為部分官員斂財腐敗的方式。”
天津市社科院法學所所長劉曉梅也認為,正常的人情消費有利于增進友誼,密切關系。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情逐漸被物化,社會交往中,情感、友誼的因素弱化,經濟、功利的因素增強,注重禮儀也逐漸變為注意利益。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說,泛濫“人情禮”已漸成社會痼疾,治理起來非常艱難。然而,當前對它的治理卻有著良好的契機,即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泛濫“人情禮”的危害,對之非常反感,因此,治理的關鍵就是尋求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廣西民族學院社會學者鄭維寬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工作,依靠社會道德風尚的轉變來改變群眾的思想觀念。提倡用一束鮮花、一杯清茶、一首歌曲、一個問候電話、一個短消息等來表達心意,引導人情回歸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