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胡潤“2006中國慈善排行榜”(下稱“排行榜”)出爐。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楊瀾,因將其在集團權益的51%捐贈給社會,以5.5億元的捐款總額高居榜眼。媒體和很多網友對上述數字發出質疑。楊瀾和她的丈夫吳征對此作答:“我們只在乎是否快樂”。
筆者注意到,不少網友對楊瀾被“盯”現象說,“盯著捐錢著,很無聊”。筆者對此不以為然。一些網友和媒體盯上了楊瀾,并非無聊,而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劉曉慶早就說過,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名女人更難。而楊瀾不僅是女人、名女主持人,還是一個有錢的富女人,現在又高居慈善榜的榜眼,成了有錢的善女人,不被大家“盯”著,才不正常。作為“老江湖”的楊瀾夫婦,一直以低調自居,但這么多“燙手元素”集一身,現在想低調,相當地難。
網民和媒體“盯”著楊瀾,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果真捐了5.5億元的“真金白銀”嗎?出席排行榜新聞發布會的吳征說:“是現金,但它包含已經捐出去的現金和受到法律保護承諾的權益捐贈。楊瀾的金額,是以權益的方式捐贈的。”吳征還說,這符合全球的慈善捐款統計習慣,比如比爾·蓋茨的310億美元捐贈,其實也包括現金和權益兩種形式。
就是說,5.5億元中,絕大多數是權益。我是學經濟的,也關注一些國家慈善基金的運作模式,知道以資產和股票形式捐贈是一種國際慣例,也理解“陽光文化基金會”是一種慈善行為。但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按照中國傳統慈善理念,捐款就是真金白銀地拿出來,就如《喬家大院》的喬致庸,在“鬧荒”的時候,在自家門前支上幾口大鍋,花上大把銀子,賑濟災民。你楊瀾捐出來的“權益”,老百姓看不見,摸不著,當然要滿腹疑問了。
如果說,僅僅是對“慈善”的理解各有不同也就罷了。現在呢,不僅是老百姓懷疑這5.5億元的含金量,連一些專家學者也質疑。如,在4月13日的《第一財經日報》上,就有人撰文駁楊瀾與吳征“只在乎是否快樂”的觀點,認為吳征說的“糾纏51%值多少錢也毫無意義”不靠譜,指出“就目前而言,在我國慈善事業監督機制還不健全,有的想當慈善家的富人也許會鉆個空子,在捐款數字上打點埋伏”。
我也有同感。權益捐贈的形式,是不確定性非常大的捐贈方式。股份相對固定,而權益大小,外人根本無法確切得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說,楊瀾去年憑借捐贈善款6090萬元在排行榜上高居第四位。事實上,這筆善款除向海嘯災區和廈門的弱勢青少年分別捐贈了上萬元之外,大部分均投放到了與陽光文化有關的教育和文化事業上。這不能不讓人疑心:楊瀾的那些善款,究竟是行善還是投資呢?在香港,不少慈善基金到頭來淪落成徹底的投資機構。這不能不令人擔憂:楊瀾捐贈的“陽光文化基金會”,會不會也走這些老路呢?
當然,所有的善舉都應得到褒獎,楊瀾自覺自愿地將個人所得拿出一部分無償地獻給社會,對于“慈善還沒真正開始”的中國來說,極具明星效應和引領價值。但是,所有的善舉,都不能回避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現在發布誰應當占據慈善榜的什么位置,論據只能是捐款的數字。如果數字摻了水份,不僅是對民眾的不敬,也是對慈善事業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