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納稅的感覺怎么樣?”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新聞中心聯合實施了這樣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竟有83.4%的人感覺自己很“虧”,因為只履行了義務而無法行使權利。有人甚至激烈地表示在中國做納稅人“非常痛苦”:“納稅的是孫子,收稅的才是爺,還敢奢談什么權利?”(《中國青年報》4月17日)
稅收是國家財政的基石,是決定國家經濟實力大小和宏觀調控能力強弱的基礎。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人對納稅是這樣的印象,著實令人吃驚匪淺。顯然,如此調查結果不僅值得有關部門反思,更應該對此提起某種警惕——之所以說要提起警惕,是因為如此狀況昭示出當前“弱權群體”和“弱權現象”的巨大存在。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語境下,如此狀況將不利于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弱權群體”或“弱權現象”的過多存在,其負面影響是多重的。譬如納稅人的“弱權”現象就是如此:首先,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使許多人對納稅產生抵觸心理,從而肯定會增加稅收的成本,也會造成稅收的流失。其次,納稅人權利不明或過弱,更使納稅人的監督權趨弱乃至完全喪失,從而使權力變得囂張,導致公帑的無度糜費。譬如,諸多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全國每年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等浪費動輒以千億計,如此龐大的浪費其實全是來自于稅收。但是,納稅人面對如此浪費,往往也只能是無奈地一聲長嘆。浪費如此普遍巨大,而納稅人的聲音卻普遍缺失,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除納稅領域之外,“弱權群體”和“弱權現象”還有非常普遍的存在。譬如國務院研究室新近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當前我國農民工每日工作9小時以上的逾半數,而月薪超800元者不到三成,月薪500元以下者則超過了三成,即便如此之低,基本能按時領取工資的也只有47.78%。這些數字表明,農民工的權利之弱,已經到了何等的程度。
必須明確的是,如此狀況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阻礙——當然,也有一些持“犧牲論”(既“為了達到改革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者,認為這樣的現象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有益的,因為這樣的做法使一些人得以完成原始積累,使一些地方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實際上,到目前這種做法的負面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出來:其一,農民工的持續低薪現象,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在城市對農村不僅“反哺”之勢未成,甚至還形成了新一輪的剝奪的現實情況下,進城的農民不僅遲遲未能致富,甚至是拖著病殘之軀回鄉,農民的生存和農村的經濟可謂雪上加霜。其二,對低薪農民工的長期依賴,也已經使一些企業、行業陷于惡性循環,甚至成為一種不道德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一旦低薪優勢失去,就不知何去何從,乃至生死未卜。
權利得不到真正的平等,社會的和諧就無從談起。雖然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差別的社會,但和諧社會卻一定不能存在過多的“弱權群體”或“弱權現象”。早就有專家指出,權利平等與否的問題,對于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關系極大。的確,在權利不對等的背景下,社會矛盾會如水面下的冰山越積越大,一旦爆發,就將掣肘社會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