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原來對教育的理解真的已經不合時宜。“潛移默化”、“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這些詞語顯得那么婆婆媽媽,拖泥帶水。
據《燕趙晚報》報道,最近,在邯鄲某中學,一高一學生在課堂上偷偷用手機發短信,被老師發現。隨后一名校領導趕到,當場在講臺上把手機摔壞了,然后通知了家長來學校領取賠償費。原來,該校有規定,凡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被校方發現的,立即予以沒收
并當場摔壞,同時給予學生家長以相應補償。
我們知道,教師消極、暴躁、緊張的心理傾向會被學生仿效,最終潛移默化地演變為學生自身的心理品質。教師可以當著學生的面摔手機——這種直接違背教育宗旨和教育精神的行為,竟然堂而之地寫進了校規!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以往發生過的以學生為對象的校園暴力行為,就會覺得當著學生的面摔幾個手機真算不了什么。我們不是早就聽說,有過強迫學生互打耳光的,動手往學生臉上刺字的,甚至有剪斷幼兒手指的……
我們的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失去了耐心?本來人們用“書聲瑯瑯”來形容的校園,什么時候充塞著一股暴戾之氣?
如果這些暴力行為都出自于偶然,出自極少數人,還不難理解,哪一個行業當中沒有幾個害群之馬?問題是這類暴力行為越來越普遍,問題是暴力行為甚至還出自優秀教師。曾有報載,青島市一名小學教師,在近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一貫對學生呵護有加,頗受學生、家長的愛戴,然而有一天卻因一學生上課時過于搗蛋而勃然大怒,對該學生連拉帶扯,最后竟抓住學生的手在墻上蹭……
教師怎么了?千百年來被譽為“為人師表”的老師們怎么了?據北京市對500余名中小學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于歡樂,70%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中普遍存在著煩躁、憂郁等不良情緒。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了跟蹤檢測,結果表明,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教師因心理畸變而虐待學生已不是個別現象,近年來教師毆打、甚至打殘打死學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據有關專家分析,除了教師的師德差等因素外,更有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的因素在作難,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引起的暴力傷害,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那么,是什么讓教師變成這個樣子的呢?在家長、社會對高分、高升學率的期望下,教師不敢、也沒有時間多考慮學生個性的培養,而以最高效的方法,將最標準答案最直接向學生灌輸,以提高課堂效率,獲取應試高分。但學生真出了什么事教師又不能不管,有時還要吃冤枉官司。家長認為我交了那么高的學費,跟孩子教育有關的事當然都該學校包下來。第一責任人當然是老師。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都不敢組織學生春游了。有時教師并無過錯卻要遭到來自家長的暴力行為;最近不是又發生兩起家長殺死老師的慘劇嗎?尚未被殺死的,也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夾縫中,腹背受敵,左右為難,動輒得咎,身心既疲憊又緊張;抗壓性差一點的,快被各種冷暴力、軟暴力逼瘋了。所謂“瘋”,就是精神出了問題。
早些年當我們開始把“市場化”引入教育,培育出“教育產業化”這個怪胎的時候,“應試教育”的禍根就已經種下。經過多年催肥瘋長,現在我們不得不收獲苦果了。這其中,邯鄲某中學將暴力合法化、將管理暴力化的做法是比較新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