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尉氏縣水坡鎮村民郭合獻撿到一個被遺棄的病嬰,為了給這個病嬰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家也因此而破落。他到當地民政部門求助時,卻被告知無法救助。開封市福利院也以收容不下為由,拒絕了郭合獻將孩子交給福利院的請求。(《今日安報》4月18日)
其實,要讓一個人做件善事并不難,每個人的內心總會有天然的善良本性。然而,在人們的善良本性的后面,如果沒有一個社會有效的回應善行的體系,顯然,這樣的善行再多也只是一個人的,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社會對于慈善的需求。
郭合獻所遇到的尷尬,正是一個社會缺少對善行進行回應的體制的尷尬。郭合獻滿懷善心地將遭遇遺棄的病嬰收下,并送到醫院救治的時候,他并沒有絲毫私心,而是出于一個農民樸素的善良情懷。不光是郭合獻一個人,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有過善行,還有更多的人心中懷有善念。但是,為什么在社會不缺少“善心”的情況下,卻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善”之舉呢?從郭合獻的尷尬上,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點內在的根源。
對任何社會來說,慈善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但慈善基于社會人心的良善本性,其根基卻有賴于社會良善機制的運行。也就是說,每一份愛心的付出,都應得到社會相應機制的回應,盡管愛的付出本身并不求回報。在個人付出的善行得到積極的回應后,善行才有可能生根,產生更大范圍的積極影響,從而使一個人的善行成為一個社會的“善制”的外在表現。如果反過來,善行得不到相關機制積極的回應,那么,這些善行就只會是一個人的善行,形不成社會的呼應,甚至會嚴重打擊人們心中的善念。
對善行的回應,不能僅僅看著令人炫目的巨款和“善人”的身份,而在于要對每一顆善心都充滿感激,而這,才是慈善事業的初衷和賴以發展的基石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