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千多年以前,黃巢曾經以菊花為詩,直抒胸中無限抱負。而今天,當我們看到北京的天空“下土”,看到“夜降浮塵30萬噸,人均20公斤”時,才體味出這句話另有一層現實含義,造成“我花開后百花殺”的竟然是溫遜的沙土。
近日,當北京部分媒體巧合地用“滿城盡帶黃金甲”來形容這場沙塵天氣時,我們仿佛被置換到歷史的場景之中。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威脅或者擾亂我們平靜生活的,竟然是曾經生養我們卻又被我們拋棄的塵土。這是需要面對的當務之急。這個世界是否會好,在一定程度上更取決于我們對于自然的態度。
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事實上,我們現在遇到的諸多環境災難,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過度關注經濟增長,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環保欠賬過多,環境治理明顯滯后造成的。
毫無疑問,經濟發展是轉型期中國的主要動力與目標,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們把經濟發展當成惟一的、至高無上的東西,我們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適得其反、自食苦果。所以,當漫漫黃沙卷過,我們更應該加緊反思我們的“一次性開發”與“一次性發展”,反思我們的“發展崇拜”。如巴黎學者阿蘭·格拉斯教授指出,“發展并不必然意味著進步”,我們同樣的憂懼是,自古以來,“一次性發展”只會造就無法傳承的、不可持續的“一次性文明”。
在此意義上,那些試圖以GDP指標排拒一切,那些不切實際地以為只要經濟發展便可以“順手牽羊”地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不過是一種剜肉補瘡式的烏托邦。如卡爾·波普爾指出,我們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零星地、一點一滴地改造。世界上錯綜復雜的問題,顯然不是靠單純地粗放發展經濟所能一攬子解決的。
眾所周知,數字是我們用來衡量世界的工具,我們的幸福與自由源于我們的感知,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數字。如美國影片《死亡詩社》里的基丁老師所主張,美好的詩歌并不是通過橫豎兩個坐標所能計算出來的。如果我們追求的發展只是為了GDP等數字工具奔波,而忽略了人們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最持久而珍貴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便意味著我們的社會或發展被數字所奴役。我們追求經濟增長,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以失去原本樸素純凈的生活為代價。如果我們醉心于數字上的節節高升,而任憑人們生活在漫漫黃沙黑水之中,實則為虛榮所害。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環境保護對于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意義。如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污染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去年,全國發生環境污染糾紛5.1萬起。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來,全國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就有76起,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
從這方面說,加強我們目前的環境保護,除了建立必要的問責制與監督體系外,首先要上上下下轉變思想,從“發展崇拜”中走出來,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確立“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的理念,共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人際友好型社會”。
以滿天黃沙迎接全國環保會議的召開,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大自然似乎在以特有的方式告誡人們環保的迫切,沒有人可以置身度外。正如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的開場白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能閉門開會。會場外,北京正出現嚴重的降塵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