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些話是不是言重了?——就象不能把仇腐說成仇富、不能把仇貪說成仇官一樣,不上大學也不能就說是“讀書無用論”,其實是一種痛苦且無奈的遁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結構不斷發(fā)生變化,產(chǎn)業(yè)轉型要求更多的知識階層參與國家建設,知識的魅力越發(fā)顯現(xiàn)出來?!白x書,才能對國家有貢獻,也才能使本人有出息”,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社會認同。還有誰真覺得讀書無用呢?還有誰鄙視知識、鄙視人才呢?
我有一個農(nóng)村同學,前幾年跑運輸掙了點錢,甭提他對辦學有多熱心。我們村窮,老師掙錢少,又不能按時兌現(xiàn),教師隊伍很不穩(wěn)定。孩子們三天打魚倆天曬網(wǎng),經(jīng)常放假。全村的老百姓滿不在乎,就他一個人最著急。又是找村干部商量,又是找教師們交涉,南坡上北坡下,起五更睡半夜的,這家出來到那家,做工作,講道理:“再窮不能窮學校,再苦不能苦孩子”。村里拿不出錢來,他希望家長們攤;家長們也困難,他慷慨解囊,自己掏腰包。可是,僅僅過了短短三、四年時間,他跑運輸跑賠了,再不提孩子們念書的事。大孩子剛剛初中畢業(yè),就被打發(fā)到了附近一個磚窯上背磚。誰再和他提孩子們念書的事試試?他說:“瞧透了,念書能頂多大的用?”明明是供不起,嘴上卻不說。他操鬧辦學的事在村子里成了個笑話。這是什么?這其實“讀書無錢”。
據(jù)《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shù)研究報告》顯示,教育花費成為城鄉(xiāng)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特別是農(nóng)村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家庭開支。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農(nóng)村家庭中,單是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就高達32.6%。這是平均數(shù),我想,如果單說供養(yǎng)大學生的話,比重更高。
供一個大學生讓你家徒四壁。為了供養(yǎng)子女讀書,年邁的父母出外打工,“為供兒子上大學和養(yǎng)家糊口而累死在三輪車上”、“父親為供兒上大學每天工作18小時在中秋節(jié)猝死”、“勞作母親為湊齊女兒大學學費累死豬圈旁”,還有為了給孩子湊上大學的學費而喝了農(nóng)藥“訛”保險公司的,這樣的新聞我們不止一次讀到過。
上學難,讀書貴,就業(yè)更不堪想象:也是我的一個同學,兩個孩子,年齡相差5歲,原來對孩子們的念書也是雄心勃勃的,一心想讓兩個孩子都成為大學生。老大大學畢業(yè)后,通過關系在省城找了一家很不錯的單位打工。一年以后,恰恰這個單位在社會上正式招工,真是天賜良機??上氩坏降氖?,孩子就在這個單位打工,考試成績也不錯,卻在面試的時候被“涮”下來了。原因呢?據(jù)“行家”分析,他“捻”的少了點兒。氣得他連小的也干脆不考大學了。好在小的是個女孩。他說;“女孩們比男孩們可以多有一次選擇命運的機會”。你讓他說什么好呢?這其實是“讀了書也無門”。
在不正之風影響下,托關系、找門路、送紅包成了家長便飯,“潛規(guī)則”成了“硬道理”,農(nóng)民們望而生畏、望而怯步。有的家長,辛辛苦苦把孩子供出來了,自己卻落得個渾身是病,有的因此而負債累累,再次陷入因教(育)致貧、因教(育)返貧的困境。長期以來節(jié)衣縮食,期望知識改變命運,而最終,慘重的代價和投入?yún)s并不能換回理想和應有的回報,其灰心泄氣可想而知。
是不想讓孩子讀書嗎?不是。是“反智”嗎?我想,也不是。起碼,現(xiàn)在還不是。但是,假如他們的現(xiàn)狀長期得不到理解,他們的困難長期不被人關注,再有人不斷用不公正的眼光看待他們,結果會怎么樣呢?最后會不會走向“反智”,這倒確實是很危險的。
我們的大學普及率還相當?shù)?,僅等于美國上世紀40年代水平,但我們目前的任務是提高全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所以,上不起學,或上了學就業(yè)難,因而干脆打消了上學的努力和念頭,這種現(xiàn)象是有害的,也是可怕的。
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里是建設不成社會主義的,文化沙漠上,也絕對蓋不成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如何遏止這種“讀書無用”的蔓延并改變現(xiàn)狀呢?惟有國家增加教育投入,降低大學費用,廣開就業(yè)門路,擴大公平就業(yè)。同時,加快新農(nóng)村建設步伐,提高農(nóng)民收入水平。其實我們已經(jīng)在做這些方面的工作,只是希望加緊,加緊,再加緊!(稿源: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