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財務司專項資金調研員華成剛昨天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現在中國普通高校的學費是每學年4000元左右,這個標準對農民和貧困家庭而言是“高了一點”,但高校有比較完善的資助政策,基本上可以保證貧困大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每年4000元學費對農民和貧困家庭而言是“高了一點”,而如果加上上學期間的其他費用,“四年花費2.8萬,相當于貧困縣農民35年純收入”之類的報道,就應當不是夸大其詞,那么,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對農民和貧困家庭就不只是高了“一點”了。盡管我們有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的政策體系,但是毋庸諱言,這些資助還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支持力度還不夠大。這兩年每年秋季開學前后,我們都能讀到一些貧困生面臨失學困境的報道,也看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一再發力,督促各高校采取積極措施,保證貧困生順利上學。這說明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從教育部門到高校都不能掉以輕心。
公民能夠享受什么水平和質量的教育,說到底是一個能否實現教育公平、并進而由教育公平推進社會公平的問題。義務教育是教育的起點,目前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普及率越來越高,家庭經濟實力對起點上的教育公平的妨礙正在逐漸減少。如果說這些年我們對起點上的教育公平———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關注較多,而且在這方面已經有所收獲的話,那么,現在我們應當可以較多地關注過程中的教育公平———非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了。如果貧困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學之后,因為支付不起高昂的費用而被迫失學,那么,他們就是遭受到了嚴重的“過程中的教育不公平”。
說到上大學的學費和各種費用,有人常常說中國大學的收費比國外大學低多了,如果中國大學收費也與國際“接軌”,不知道將有多少人上不起大學。最近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博士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專門對此進行了澄清。他說,“耶魯沒有你想象得那么昂貴”,根據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資助方案,家庭年收入低于4.5萬美元的外國學生,不用付一分錢學費就能到耶魯念本科,即使家庭年收入超出4.5萬美元的標準,絕大多數外國籍本科生也只需要支付學費的10%到20%,“這實際上是耶魯花錢請他們來上大學”。
在美國與耶魯大學齊名的哈佛大學,更是實行一種被稱為“殺富濟貧”的獎學金制度,校方根據學生的家庭收入進行判斷,看這個學生的家庭需要多少資助才能供孩子上大學,窮人的孩子考上哈佛后,因為家庭貧困,可以申請到所需要的獎學金,而富人的孩子因為家里富有,所以得不到獎學金,反而可能承受不了高昂的學費,而不得不放棄哈佛。于是,哈佛大學成了一所“富人的孩子可能上不起,窮人家的孩子反而都上得起”的大學……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保障。由于經濟條件的差異,富裕家庭的孩子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起點上難免不夠“公平”,因此高校理應通過各種資助政策“矯枉過正”,盡量幫助貧困生“扳回”一些公平,從而幫助他們享受到過程中的教育公平。如此設計,方可謂深得高等教育公平之真義。比照這樣一種標準,我們追求教育公平之路還十分漫長,還需要克服許多觀念上和體制上的障礙,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努力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