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北京、上海到廣州……全國所有知名外企都在瘋狂轉發一封來自EMC(全球最大網絡信息存儲商,總部在美國)北京總部的電郵:EMC大中華區總裁和女秘書瑞貝卡(秘書的英文名)因工作瑣事發生激烈爭吵,后者被迫離職。這起一事件因牽起“老外和中國員工的文化障礙”敏感話題,迅速成為各大外企員工議論的熱點。(4月25日《北京青年報》)
讀完報道,我覺得,這個被稱為“史上最牛女秘書”與老板之間的PK,并非一些輿論所說的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這一事件并不復雜——下班后,外企老板回辦公室取東西,發現自己沒帶鑰匙,于是遷怒于女秘書,譴責她失職;女秘書針鋒相對,回了一封同樣咄咄逼人的郵件,認為錯在老板。
如果外企老板措辭溫和些,如果女秘書承認錯誤,一切都將煙消云散。問題在于,這名老板怒不可遏——或許在他看來,對員工說話無需和風細雨,而女秘書也毫不示弱——或許在她看來,老板的頤指氣使受夠了,不想再忍了。
所以說,這場鑰匙風波和文化的沖突沒多大關系,有的只是情緒宣泄,而導致這種情緒的積累與爆發的,應該是目前外企中的明規則——“老板永遠是對的,員工只有服從的份”。
外人很難判斷老板和女秘書誰對誰錯,因為不同的立場決定了不同的說辭,但耐人尋味的是,女秘書的郵件被眾多外企員工瘋狂轉發——細節暴露人的內心,“轉發”與其說在道義支持女秘書,不如說外企員工借機發泄對自己處境的不滿。
在這個意義上,鑰匙風波如把鋒利的解剖刀,讓我們看到外企員工風光背后的無奈生存狀況:為了保住飯碗,唯老板馬首是瞻,不論對錯,永遠按老板意愿行事。
曾有調查報告指出,外企員工身心疲憊,正常的休息權屢被侵占,加班成便飯,卻少有加班費;重壓之下,不少人患上手機恐懼癥,害怕沒有及時接聽到老板的電話。“在外企工作就像在一臺龐大機器里,員工就是機器上的輪子,在高速旋轉中,隨時都會被甩掉。”
這段對外企生存的形象敘說,讓我想起馬克思對資本時代下勞動者命運的沉痛闡述——資本壓榨人。在職場金字塔,外企白領無疑屬令人羨慕的“塔尖階層”,可他們和底層的農民工并沒有實質差別,在高高在上的資本以及資本代言人面前,他們同樣是弱勢群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佩服女秘書瑞貝卡的反駁,她捍衛自己辯解的權利和八小時之外的休息權,盡管她付出了丟掉飯碗的代價,盡管她本意可能并不想和老板鬧僵,但她畢竟對盛氣凌人的資本代言人大聲說出了“不”。
當然,這種個人的、零散的反駁,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外企員工的處境;要徹底改變外企員工失衡的命運,只有重走“全世界員工聯合起來”這條路,以集體力量的形式出現,加強與資方博弈的能力,要回與鞏固屬于自己的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