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初,我在韓國的首爾開會。周末時,朋友開車帶我們沿著漢江行駛。他突然說,你關注環境,眼前的這座山應該知道。我往漢江對面的山上望去,四月的山已開始返青,間或能看到一叢叢盛開的鮮花,朋友說那是金達萊。可以感覺到,那座不高的山上充滿了生機。
朋友說,這座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因堆滿了垃圾,而被稱為垃圾山。那時,山上最豐富的三種東西是:灰塵、污穢物和蒼蠅。人們路過此地一定要加快速度,否則其味道實在讓人無法忍受。
其實,這座山本名叫南濟島。在韓國,南濟島的意思是“蘭花和蘑菇之島”,而島名則起源于那兒的一片沼澤地。那里因野花而出名,其中包括野蘭花和蘑菇。19世紀,韓國第一條鐵路修建之前,路經漢江的西方旅游者常常驚嘆于成千上萬的野鴨在江中嬉戲。朋友說,南濟島盡管在今天看來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島,但那里曾經的自然景觀,對首爾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來說,的確是浪漫的憧憬。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南濟島成了垃圾場。表面看來那里雖然比過去繁榮,卻再也沒有了長著蘭花和蘑菇的濕地,以及傳統的自然情景。
南濟島成了到處堆著生活垃圾,發出陣陣惡臭的垃圾山,有近百米高。更可怕的是,通過腐爛垃圾產生的氣體還不斷引起各種危險,1984年南濟島就發生了一場大火。
南濟島的再次變化,是因1988年首爾舉行的奧運會。當時,有人提出要在這些垃圾堆上建座公園。提出這一大膽設想的人說,不要期望一說公園就有海灘和寬闊的草坪,在垃圾堆上建造公園,這個地區顯然缺乏自然的好的土壤;但這正可以把它設計成演示怎樣在不毛之地上重新開始新生命的景觀。而且南濟島有大量天然的草,有的地方草比最高的人還要高,野花和向日葵隨著季節的變化成長。
后來人們繼續發現,南濟島的垃圾堆還像袖珍的人造火山,它處在腐爛的垃圾散發出的氣和熱量的源泉之上。為什么讓這些氣體白白浪費?于是,一座垃圾堆成的山間,利用廢氣產生能源的電廠拔地而起。很快,電廠發的電被輸送到周圍地區,服務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
如今,從2002年在韓國舉辦世界杯運動場的地方爬到南濟島的山頂,一面是漢江自由地流淌,一面是世界杯公園和Kangnam商業中心。朋友說,每到春天到來時,山上的野花和漢江里的水鳥,讓住在首爾的人們感受著那里的野趣。
從韓國首爾的南濟島,我想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垃圾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多少地方也和南濟島一樣,曾經是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如今卻成了堆著污穢之物,散發著臭氣的不毛之地。今年國家環保總局掀起的“環保風暴”,直指那些造成江河嚴重污染的化工企業。然而,無數大江、大河、小溪、湖邊,又有多少生活垃圾堆積而成的垃圾山?它們造成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污染,更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今年年初,我在湖北漢江采訪,漢江將要為南水北調做出重要貢獻,而漢江邊的重鎮襄樊至今不但沒有垃圾處理廠,江邊隨處可見的還有一堆堆、一片片的垃圾。而那些地方,曾經不也是濕地,春天到來時不也生長著各種小草,盛開著各類野花嗎?
把垃圾堆變成公園,建成電廠,需要科學技術,但我認為比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觀念,是我們對自然與垃圾的認知。韓國的垃圾山能成為公園,成為人們踏青的地方,垃圾發散出的氣體能用來發電,我們也應該引以為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