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華社、新京報等媒體報道了安徽合肥市創建“無攤城市”新聞。報道說,合肥市6月底前全部拆除臟破、雜亂店招標牌,徹底取締占道攤點,引導經營戶入室、入場經營,9月底徹底邁入“無攤城市”。
據筆者所知,“破攤”這一行動,不僅僅是合肥市,在其它一些城市也正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
不可否認,為了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有“魅力”、吸引人、更“文明”,整頓一些市容市貌,拆除一些私搭亂建的違法建筑,對城市的品位和檔次的提升及創造城市的良好環境等,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把“無攤城市”當作“城市文明”,就令人質疑。
什么是“城市文明”?城市文明應該表現為城市的美,美就是和諧。城市的美,也應該是內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的統一,而不是僅僅是所謂的“外表美”。如果只是外在東西,那就成了“驢糞球子外面光”、“繡花枕頭一句草”。如今一些城市,為了追求所謂的“外表美”、“光輝形象”,把擺攤的趕跑了,成了“無攤城市”。然而,這些城市想過沒想過城市內在的美,這樣的“無攤城市”“癱”了多少弱者的“飯碗”。
眾所周知,在城市擺攤的,大多數是下崗失業人員和困難群體,他們往往“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頂嚴寒冒酷暑,風吹雨打日頭曬,每天辛辛苦苦掙幾個錢,當然他們的辛苦也換來了普通市民的方便,受到市民歡迎,因為普通市民買的東西也相對便宜。而這“破攤”運動一來,修自行車的、修鞋的、買水果的、買菜的等等小攤被取締了,不僅給普通市民帶來不方便,提高了普通市民的的生活成本,而更重的是,連弱者生存的最后一個“飯碗”都被“砸”了,這樣的城市也怎能叫文明。我看離文明越來越遠。
坐著轎車腳不沾地,穿得一身名牌,餓了下飯店,“渴”了到喝酒館,住的是別墅,當然能提升城市的檔次和品位,這樣的“文明”誰不想“文明一把”。然而,那是富人的“文明”,與窮人無關。不過,一些富人看不起窮人,只要看到小攤就產生給他們所居住的城市“丟臉”的想法,這連點同情也沒有,這樣的“文明”至少也算“亞文明”吧。而作為政府,能戴著富人的“眼鏡”看待小攤嗎?我以為,絕對不能,因為政府不應是富人的政府,政府有責任。民生高過天、大過天呀,對政府來說,還有比這更“文明”的嗎?
寫到這里,不知道咋的,腦子里冒出這么幾句話:“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饑”,領導的爹媽、家屬、子女有幾個是擺攤的。如果領導的爹媽、家屬、子女也擺攤的話,這些城市還推行“無攤城市”嗎?“無攤城市”到底“癱”了多少弱者的生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