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醫生到中國考察,看到醫院里有不少病人在輸液,一問病情,基本都是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他感到十分不解,因為美國只有危重病人才輸液。
在中國,“小病大治”是個普遍現象。西方人患感冒很少上醫院,喝點桔汁或開水,一周左右自然痊愈。而中國人則不同,得了感冒,首先想到去醫院開藥,感冒藥、退燒藥、抗生素,統統都往嘴里塞,動輒花費幾百元。既不利于身體健康,又浪費了醫療資源。據報道,有個年輕人擔心單位食堂不干凈,每次飯后都吃兩粒抗生素,最終身體產生耐藥性,一次小病就喪了命。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國人不僅酷愛吃藥,還酷愛輸液。即便是在偏遠的農村,老百姓有個頭疼腦熱,都會主動要求“打點滴”、“吊水”。如果醫生不給輸,肯定會遭責難。四川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婦,在家里一面打麻將,一邊“吊水”,樂不可支。而很多醫生為了取悅病人,把“三素一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加葡萄糖或鹽水)當成了一大“法寶”,根本不顧濫用藥物帶來的危害。一項調查顯示,發展中國家每年人均注射約為1.5次,病人大多是感冒、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等小病,這些注射至少有一半是不必要的。
與此相反,還有一些百姓是“有病不治”。近年來,由于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突出,很多老年人有病不愿上醫院,聽信保健品推銷商的夸大之辭,盲目購買所謂的“神茶”、“神機”,把保健食品、器械當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于是,患高血壓的隨意停藥,患糖尿病的中斷治療。結果,那些花高價買來的玩意兒不僅沒有治病,反而貽誤了病情,最后“貪小便宜吃大虧”。
其實,無論是“小病大治”,還是“有病不治”,都反映出一個問題:中國的醫學科普嚴重缺位,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空白。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科學,普通百姓濫用藥物或迷信保健品,是因為不懂醫學,良莠難辨,容易走進誤區。而作為醫學工作者,必須承擔起傳播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敢于向醫療陋習挑戰,向愚昧落后挑戰,維護醫學的尊嚴,把開啟健康之門的“金鑰匙”交給大眾。
“小病大治”和“有病不治”,不僅加劇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且助長了老百姓看病貴。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并不富裕,人均醫療費用十分有限。建設資源節約型國家,合理用藥是一個重要方面。感冒藥、抗生素等藥品的暢銷,并不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而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其巨大危害將在未來顯現。算小賬,我們的經濟增長了;算大賬,我們的健康受損了,付出的代價更沉重。因此,全社會都要共同努力,倡導科學合理用藥,宣傳普及健康知識。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衛生經濟學、藥物經濟學等研究,力爭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用藥制度,讓老百姓別再瞎花錢、亂治病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