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說起中國的五岳名山,相信大多數人都可以如數家珍。不過,在天涯社區論壇,有人大膽地對這個在漢代就初步確定的“五岳”說“不”,稱現在的“五岳”已經不合時宜,呼吁應該選出新的“五岳”。
從少林寺“造星”運動,到惡搞紅色經典,再到今日的重選“五岳名山”,我們看到一種趨勢正在日漸明顯:文化更新的躁動心理正在蔓延。受到西方“后現代”觀念的強烈影響,人們似乎對解構和顛覆傳統文化興趣濃烈,并且以“啟蒙者”的超拔姿態付諸了行動??梢姷氖聦嵤牵麄兇_實贏得了為數不少的掌聲。而公眾的掌聲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的聲勢,成為他們繼續下去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實,公正的說,以上所提到的文化“肇事者”們——不管是少林寺、央視青歌賽,還是眾網友們,未必就是想把傳統文化掃地出門,他們只是出于“文化更新”的理想和期待,只不過他們顯然太過于急躁,以至于逾越了不應逾越的底線,致使“文化更新的理想”演變成一場“文化更新的躁動”。
縱觀這種重構傳統文化的思潮,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當事者僅僅從“倫理理性”和“實踐理性”出發,而忽略了文化發展中必不可或缺的“人文理性”(尊重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尊嚴)和“思辨精神”(知識、科學精神)。而“人文理性”和“思辨精神”的缺失,勢必會導致文化發展中的“非理性”甚囂塵上:強調意志、直覺、個體力量,而缺乏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溫情與敬意。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當“文化更新”的目標成了一切的一切,為達到此目標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之時,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一場人文災難。
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重構傳統文化思潮以及千奇百怪的表現形式的發生,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容回避的重大問題。它深植于時代深處,是歷史和現實所醞釀的“文化更新”的象征。時代在發展,相應的,傳統文化必然受到沖擊和挑戰,與其說重構傳統文化思潮的發生是某些人心血來潮的產物,毋寧說是時代演進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是的,現在民眾對于“文化更新的期待”更多的表現為浮躁、盲目、甚至不無偏執的情緒,但我們為什么不能樂觀一點,把這些看作是文化演進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呢?畢竟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掙扎和博弈的過程。
美國當代思想家尼布爾對人性與民主有過經典描述:“人有不公正的傾向,民主成為必要;人有公正的傾向,民主成為可能?!睉撜f,尼布爾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文化:人有傳統的傾向,文化成為必要;人有時代的傾向,文化成為可能。也正像米蘭·昆德拉所說的“要相信小說本身有自己的力量”一樣,我們也要相信,文化本身有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泥沙俱下的時代,文化自有其生長和調節機制,不管時代怎樣變化,人們如何長袖善舞,好的東西總會保留下來,不好的東西終會被文化所淘汰。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