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28日 中國青年報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公廁是最“假公濟私”的場所,這是最私密的事件和最公共的話題結合在一起所能產生的效果。但近來的“郵件風波”,卻完全顛覆了我對“假公濟私”概念的理解,至少互聯網在這方面和公廁不相上下。一旦最私密的個人事情進入互聯網這一公共領域,網絡傳播與語言暴力就會讓私人事件徹底變味,成為一場血腥的網絡暴力討伐。
EMC大中國區總裁在郵件中表達的情緒是不是一種傲慢?或者說“史上最強女秘書”咄咄逼人的回應就一定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至少目前看來,這些都還值得商榷。不過,這應該被界定為一種私人情緒的沖突而非兩種文化的沖突是可以斷言的。這個前提下,我反對從雞毛蒜皮的小事中,提煉出超越事件本身的“道德優越感”,以及更有甚的“企業管理文化的誤區”。
其實,這樣一時的情緒沖突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開誠布公的交談就可以萬事大吉。但網絡傳播將這種個人私事變成一場集體討伐的公共事件后,事件就變味了。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一件小事,在旁人的規勸下當事人很快就會“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在“哄客”添油加醋之下,哪怕是再小的私事也會被“發掘”出一個轟轟烈烈的說法。沖突雙方當事人的沉默與哄客們的群情激昂,形成了鮮明對比。當事人最具有發言權的私人事件,突然就成為最喧鬧的公共事件,太多的人處于越俎代庖的狀態。
一個最經典的解釋版本是,“每個人在轉發這個郵件的時候,說不定都在幻想著有一天罵自己的老板”。可問題是,當網絡傳播的便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得到安慰與滿足后,是否也考慮到這種傳播對當事雙方的傷害?“這事已經鬧得太大了,我已經找不到工作了”,這應該是這場“假公濟私”事件最讓人寒心的地方。
先圣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多數的網絡傳播者而言,在推波助瀾地滿足自己討伐暴力的同時,事實上也對當事人進行了道德綁架,將其所不欲也不敢說出口的話,借助對別人私事的傳播與炒作,肆無忌憚地表達出來。但同時,幾乎所有網絡上叫好者,都不愿意身體力行,“沒人會覺得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已經勾勒出網絡上的義正詞嚴與現實中明哲保身的鮮明對比。
與虐貓事件一樣,網絡的推波助瀾或者暴力討伐其實是“異曲同工”,都在把自己的正義感揮灑到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傷害了本來最不應該被傷害的個體。這事實上也正是網絡最真切的弊端,在沒有責任和義務約束力的前提下,任何的表達——哪怕打著無論多么正義和崇高的旗號——都只是一種非理性宣泄,更是一種“己所不欲”但卻想“強施于人”的道德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