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祖先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長城、故宮、莫高窟、兵馬俑……構成中華民族獨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觀,不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化成為文明進程的必然趨勢。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既要創造新文化,又要保護歷史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擔當者,我們要對歷史負責,既要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要努力把我們現在的工程、建筑打造成精品,成為后人眼中現時代的文明標志。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獻給現在的禮物”,更應是“現在獻給未來的禮物”。只有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并發展,才能使我們的文化世代相傳,實現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回顧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但同時,在建設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令人遺憾的敗筆:
一方面,對歷史遺產保護不力。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對歷史遺產的保護,甚至把遺產保護視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大量文化遺產在時光的侵蝕和過度開發中朝不保夕,文物古跡在鋼筋水泥叢林的包圍中成為孤立的陳列品。另一方面,一些工程項目盲目規劃,倉促施工,質量存在重大隱患,成為“雞肋工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城市規劃雜亂無章,置城市個性于不顧,盲目推崇境外設計,大量拆除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城鎮、街區、古老建筑,代之以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導致千城一面……我們消滅了該留下的東西,又制造了不該留下來的東西。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領導干部目光短淺,好大喜功,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獻禮工程”,以“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急功近利心態搞掠奪性建設,不計成本,大拆大建,完全不顧生態環境、歷史遺產的保護。由于這些工程大多屬盲目上馬,結果有的因建設資金不足或拼命趕進度,留下重大隱患,致使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問題暴露之時,成為害民工程、遺憾工程;有的中看不中用,成本大,收益小,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
二是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有些道路今年挖了明年還挖,有的房子蓋了沒幾年又拆,說到底就是規劃缺乏長遠眼光和整體打算。規劃如果滯后或脫離了科學化、程序化的軌道,就會形成“敗筆工程”,造成新一輪的建設浪費。我們現在的規劃隨意性很大,規劃決策缺乏民主、科學的程序,缺乏批判精神,經常是某些領導一拍腦袋就蓋了,不行就再拆,整個城市成為一張被胡亂涂改的草紙。而像巴黎、日內瓦等城市,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就考慮了今天鋪設各種地下設施的通道,為后人提前做好了二三百年的規劃。只有科學的、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規劃決策,城市建設才不會留下遺憾。
此外,城市建設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加上執法不力,助長了城市建設管理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因此,現代化建設中,決策者目光要放長遠,立足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協調統一,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繼承與發展相結合,多出富有特色的精品建筑、精品工程,為子孫后代多創造一些新的文化遺產,多留一塊發展空間。
人類文明的長河奔涌向前,我們既是歷史的繼承者,又是歷史的創造者。讓我們為后人多留一些遺產,少留一些遺憾,莫使文明的傳承在我們手中斷裂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