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深圳各界人士送別年僅37歲的叢飛。離遺體告別儀式還有1個小時,殯儀館露天廣場已被市民自發獻上的一束束白花裝點成“白色花海”。有市民建議深圳市政府,將4月20日叢飛逝世的日子定為市義工聯紀念日或全市人民獻愛心的紀念日,并命名一條叢飛大道。
我極其贊同,這不僅是社會對叢飛的回報,更因為,我們確實需要一條叢飛大道。
叢飛大道是時代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普通歌手,10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叢飛所為,無疑是融合了傳統道德的時代精神的體現。身處欲望社會,時時對照叢飛,可以讓我們心靈平和,更讓我們變得崇高,因為,任何的浮躁、私欲、功利,在叢飛的精神面前都會顯得渺小乃至可笑。顯然,叢飛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崇高品質,既是我們時代彌足珍貴的財富,也是我們長久學習的楷模。
叢飛大道是叢飛精神延續、發揚光大的象征。叢飛一生行善,卻苦于人生太短,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在盡其所力奉獻社會。他要求停止靜脈補藥治療,僅保留鎮痛治療,“我不想再讓國家和社會為我花更多的錢,希望能把這些費用用到其他有治療價值的人身上。”他身后捐獻的眼角膜,也用于“幫助有需要的人”。盡管這樣,他仍然感到“壯志未酬身先死”。叢飛以一己之力,為這個社會做的已實在是太多,而社會的向美向真向善,需要大家都學習叢飛。一條叢飛大道,將昭示叢飛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叢飛大道是對德藝雙馨的最好詮釋,讓我們時時看清和把握住人生目標。當如今明星大腕或走穴撈錢成風,公益慈善事業卻一毛不拔,或不擇手段追求一夜成名,卻迷失自我,凡此種種幾乎漸成風氣的時候,身處演藝界的叢飛卻以愛心大使、慈善歌手的形象感動中國,感動時代。叢飛大道將讓為功利心所驅使、醉心于明星夢的男女,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叢飛大道不僅會讓所謂的“星光大道”黯然失色,更讓所有人在追求名利之前,首先學會做人。
我注意到,自發參加叢飛遺體告別儀式的,有普通的市民,也有不少領導。但是,卻少有那些通常不甘寂寞,而且自以為代表著業界、號稱社會精英的明星大腕的影子。這并非偶然。這也尤其表明了,我們需要一條叢飛大道,以強勢的姿態,來引領社會的方向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