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有“戀大”情結,無論搞什么活動,往往只重群體號召而輕個體動員。今天開展榮辱觀教育,我們尤其要注意克服這一毛病。使每一位市民明榮辱之分,爭做當榮之事,堅拒為辱之行,養成個人“榮進恥退”的良好道德素質。也只有這樣,榮辱觀教育才會有持久、穩定的效果
●小事情維系著大榮辱。“一斑可窺全豹”,從人的細小行為中有時可以窺見其人格高下。人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應有知恥之心,在小事上也應規范自己的行為。杰出來自于平凡,追求理想人格要從小事做起
●“踐行公共道德”要真正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還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努力克服負面的從眾心理。二是努力塑造個體道德自覺,這才是治本之策。我們在踐行公共道德時要努力做到“慎獨”,不管在什么場合、地點,都要做到“榮進恥退”
上海正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知榮辱、講文明、迎世博”上海市民“踐行公共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廣大市民做到“文明行路,文明乘車,文明游園,文明用廁”。這是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市民行為中的有效活動載體,有利于樹立每個市民的公德榮辱觀。這一做法對其他城市也有啟迪。
以往,由于受傳統的影響,國人有“戀大”情結,無論搞什么活動,總喜歡追求大場面、“大手筆”、大影響,搞“大忽隆”,往往只重群體號召而輕個體動員。這種做法大則大矣,卻不著邊際、不見實效,只是“虛功”虛做而不是“虛功”實做,大場面好看而實際效果很差。我們以往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搞的一些活動之所以效果不佳,其原因概出于此。今天開展榮辱觀教育,我們尤其要注意克服這一毛病。面上的號召、群體的動員與教育固然重要,更要注重個體動員與個體教育,注意培育、激發個體自覺,使每一個市民都從身邊事做起,在看似點滴的小事上踐行榮辱觀。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位市民明榮辱之分,爭做當榮之事,堅拒為辱之行,養成個人“榮進恥退”的良好道德素質。也只有這樣,榮辱觀教育才會有持久、穩定的效果。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正在上海開展的市民“踐行公共道德”教育實踐力求把活動落實到每一個市民頭上,在這方面開了個好頭。
之所以說我們“踐行公共道德”要從點滴小事做起,是因為這在當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現實意義:
其一,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往往在“小事”上存在著榮辱觀模糊、知行不一的情況。公共道德存在于社會的各個公共領域,涉及個人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存在于市民身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之中。但小事中也有榮辱之分,榮辱之別也常常反映在生活細節之中,這一點往往被許多人所忽視。在他們看來,在“大事”上才有榮辱之分,在“小事”上無所謂榮辱之別,可以“隨意”一些,甚至為所欲為。隨地吐痰,在公園隨手摘花,在街頭隨口說一句臟話……這些在他們看來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談不上恥辱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這種認識在社會上具有普遍性。實質上小事情維系著大榮辱。“一斑可窺全豹”,從人的細小行為中有時可以窺見其人格高下。孔子曾標舉“行己有恥”、“有恥且格”。孟子則說:“人不可以無恥。”康有為指出:“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就是說人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應有知恥之心,在小事上也應規范自己的行為。杰出來自于平凡,追求理想人格要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個市民都應善于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丑,才能培養起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其二,“小是小非”與“大是大非”在一定條件下是會轉化的,小孕育著大,小中有大。關于小與大的辯證關系,古人早就提出了許多形象的命題,如老子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其意都是說積小成大,“小”的量變會導致“大”的質變。聯系“八榮八恥”也是如此:積“小是”可成“大是”、積“小榮”可成“大榮”;積“小非”可成“大非”、積“小恥”可成“大恥”,二者由于量的變化會導致質的轉化。從正面來說,平凡出偉大,小榮譽日積月累,可成就大榮譽、養成大人格。反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恥辱固然有大小,小事也能傷大雅。小恥之事日積月累,就有可能造成大禍、釀成大恥。在現實生活中因不拘小節、屢做出軌之“小”事,而最終遭禍的事例難道還少見嗎!即使是單個人一次性的不道德行為,有時也會給整體或全局帶來負面影響:在公交車上不讓座或公共場合口出粗言,在賓客面前就損害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出租車司機載客故意繞道,對司機而言可能是偶一為之,而對客人而言就是百分百的欺詐,損害的就是整個“窗口”形象乃至城市的文明形象。可見,“小是小非”會轉化為“大是大非”。社會公德無小事。對于每個市民來說,要時時檢點自己在社會公共場所的細小行為,努力做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要將“八榮八恥”落實到實處,努力從每個人的身邊事、平凡事、眼前事做起,從“文明行路、文明乘車、文明游園、文明用廁”中的點滴小事著手,不能“因小失大”。
“踐行公共道德”要真正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還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努力克服負面的從眾心理。有學校作了調查,一名學生談到原先他是不闖紅燈的,后來之所以闖,是“因為大人都在闖,不闖紅燈會被人笑話”。類似事例并非個別。人一旦“從眾”就會不辨是非、榮辱顛倒,導致反向、負面道德化。二是努力塑造個體道德自覺,這才是治本之策。道德建設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自律必須建筑在個體的道德自覺基礎之上,要借助于道德踐履,將道德規范、內化為主體自覺的德性。古人極力倡導的“慎獨”就體現了這種道德自覺的高境界。我們在踐行公共道德時要努力做到“慎獨”,不管在什么場合、地點,都要做到“榮進恥退”。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