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興平市莊頭鎮,有位79歲的老人,名叫趙景華。30多年來,他靠收破爛養大了六名被父母遺棄的嬰兒。這六名孩子中有四個是趙景華老人在收破爛時撿到的,另外兩個是別人放在他家門口的。三年前,與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現在,年近80的老人每天仍是早出晚歸,走40多里路,掙十幾塊錢,這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費。(2006年4月28日 新華網)
近來,我瀏覽各大新聞網站,不時能看到贊美弱者扶貧濟困的報道。在我記憶中,光是贊美老人靠收破爛、窮漢靠挖煤、失業人員靠賣血救助處于極度困難狀態的人們尤其是棄嬰、失學兒童的報道就有十來件了。每每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的心里就像倒海翻江一樣,甜酸苦辣幾種味道上下翻滾,心情難以形容。
贊美弱者扶貧,首先是甜的味道。所謂甜的味道,就是感動。是啊,那些連自食其力都有很大困難的弱者,孤苦伶仃的老人也好,沒有家業的窮漢也好,他們不但靠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生存了下來,而且以感天動地的付出,救助了比他們命運更加悲慘的人。這種精神是我們人類社會無法用金錢來量化的無形財富。
然而,贊美弱者扶貧,卻只有這一種味道讓人感到心里好受。另外幾種味道真的讓人心里好難受。
每每看到贊美弱者扶貧的報道,我的心里都一陣酸楚。撫養那些棄嬰、救助那些失學兒童等,按說應該是社會的責任。可是,在不少地方,社會有關方面卻逃避了這些責任。令人感到滑稽的是,社會有關方面逃避了應盡的責任,卻還拿弱者扶貧說事。有的地方甚至是官方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卸到包括弱者在內的民眾身上,卻還動用媒體對此大書特書,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每每看到贊美弱者扶貧的報道,我的心里都感到一股苦澀。以趙景華老人為例。30多年靠收破爛養大了六名被父母遺棄的嬰兒,那是多么艱難的事情啊!我們對這些好人不應該寄予深深的同情嗎?本來他們就應該是受救助的對象,可他們卻沒有得到救助,反而卻救助了別人。他們肚里的苦水,流到我們心里,應該凝固成良知才對。
每每看到贊美弱者扶貧的報道,我的心里都感到一種火辣,我恨不得要罵人。趙景華老人收破爛養大的六名棄嬰,他們的父母是人不是人?恐怕是白披了一張人皮。不,他們是動物不是動物?動物都知道哺育自己生下的崽兒,他們恐怕連做動物都不配!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希望少看到贊美弱者扶貧的報道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