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新聞
3個星期的全部消費150元,平均每天只有7.14元,其中包括通訊費、交通費在內。對于南京財經大學的黃斯旻等63名同學來說,150元是他們21天中全部開銷的上限,因為他們正在參加一次特別的體驗活動:“饑餓行動”。
這樣“餓”一下,能培養吃苦精神
關切
如今,一些大學生“兩眼不看家務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滋生了養尊處優的心態,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缺乏艱苦奮斗精神。這都是他們缺少接受吃苦教育的環境所致,這種狀況是令人擔憂的。
從人才學的角度看,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歷經磨難是必要的。只有真才實學而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也難以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不僅適應不了激烈的競爭態勢,還極容易被困難嚇倒,被挫折擊垮。
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親身體驗,在“饑餓”中培養了節儉美德,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饑餓行動”的效果是明顯的:短短幾天的饑餓體驗后,他們“連最不愛吃的菜吃起來都特別香”,早就籌劃好的春游計劃也不得不取消了,周末只能在校園里以書為伴……
更重要的是,如此體驗貧困增強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使之更有現實意義,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重視實際工作能力和優秀品質,而不是惟學歷是用。“實用”已成為人才市場的主導思路,企業人才定位趨于合理化,能吃苦的大學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而這種吃苦精神,正是需要在類似“饑餓行動”的吃苦教育中培養。
節儉的美德,短期內“餓”不出來
傅淞巍
“饑餓行動”只有63名參與者,與主辦者為了培養廣大學生節儉意識的宣稱,顯然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同時凸顯了主辦者一廂情愿的尷尬境地。由于參與者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影響,正常開銷只能放棄,早就籌劃好的春游計劃不得不取消等諸多消極因素,“饑餓行動”缺乏吸引力早在情理之中。
節儉意識應該是一種量力而行的適當的消費意識,而不是刻意忍饑挨餓。而平均每天只有7.14元的生活費,只夠買兩盒盒飯,挨餓的大學生會不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健康?只顧吸引眼球的主辦方對此似乎并不在意。
事實上,僅僅21天的“饑餓行動”,并不必然產生節儉美德,同時饑餓之后的大學生生理上需要營養的補充,心理上反彈出享受生活的渴望,也是該行動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這些圍繞“饑餓行為”的鋪墊與后果,顯然不在只求過程轟動的主辦者的考慮范圍。
節儉作為一種心靈上的美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品質,它需要穩固的思想基礎與實際生活的磨礪,它是在自然而然、循序漸進中產生的一種道德,它絕不可能依靠某個行動就能夠一蹴而就。
如果不輔之以深入人心的節儉教育,不在日常塑造大學生的理性消費習慣,而只是靠孤立地舉辦“饑餓行動”的活動,去突擊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主辦者的誠意值得懷疑,其行動的結果也必然是空中樓閣。
不是去注重吸納學校中所有學生的參與,沒有一個能長期產生功效的節儉美德的培養機制、運行機制,只是以部分學生的興趣去組織的一次短期行為,以破壞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極端行動為過程,以一次性行動和吸引眼球為特征,“饑餓行動”的本質當然是一次流于一時轟動效應的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