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廣州青少年73.2%選擇“上網”,其中,玩游戲、聊天以及查閱資料成為他們“網上過節”的三大項目,分別占32%、21%以及19%。青少年的日均在線時間為3.5小時。其實不僅是廣州,選擇“網上過節”也是很多城市青少年的主要過節方式,我為此深深擔憂。表面上是一種過節方式的選擇,背后卻反映了青少年沉溺網絡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需要積極引導。
“五一黃金周”,包含了勞動節和青年節兩個對于青少年很有教育和人生啟迪意義的節日,如何對待勞動,如何看待勞動創造世界;繼承“五四”光榮傳統、追求民主與科學的目標如今有什么現實意義,如何當一個理性睿智的優秀青年,這些都需要青少年深入思考來回答,漠視和忽視這種思考,折射了消極的人生態度。
“五一黃金周”,讓平時白皙的皮膚接受日光的沐浴,讓慵懶的身體接受邊走邊看的鍛煉,讓平日有些缺氧的肺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而青少年沉溺網絡,身體僵硬,視力受損,身心不健,何必呢?
“五一黃金周”,為什么不來個深閱讀呢?不管怎么說網絡充其量是個淺閱讀,而閱讀不能沒有深閱讀,假日讀幾本好書,這樣的節日不是更有意義嗎?
“五一黃金周”,讓平日辛勤操持家務的父母輕松一下,學著給父母多做幾次家務,更應該想到,爺爺奶奶很需要孫兒們的節日探望,以體現晚輩的孝敬之心,這樣的孝敬之舉不是比沉溺網絡更有價值嗎?
“五一黃金周”,應該到體育館、健身館多流幾身汗,讓平時因工作而僵硬的身體動起來,為節后的工作和學習奠定一個好的身體基礎,面對新的挑戰。
網絡喜人,網絡同樣害人,不沉溺網絡的節日才是陽光的節日,更是有意義的假日,青少年的節日也應該是朝氣蓬勃的,而不應該是虛擬的、縹緲的和陰暗的,自身的健康節日是基本的,如果能夠讓自己的節日多些公益性、利他性和文明性,這樣的節日才是最值得效仿的,畢竟,溫室里長不出強苗,網絡上培育不了健康的青少年,這絕不是杞人憂天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