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個黃金周昨天畫上了句號,一些旅游熱點城市和景區出現人滿為患、住宿難、吃飯難、返程難的窘境。相當多的景點出現超過最佳接待量100%、甚至300%的局面。5月2日,北京故宮接待量超過了最大容量兩倍。
故宮、五臺山、九華山、平遙、同里古鎮、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等眾多知名旅游景點在“黃金周”期間出現持續的“井噴”,自然給黃金周的假日經濟增添了色彩,對拉動旅游經濟的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統計,納入全國監測的39個重點旅游城市“五一”黃金周的綜合旅游收入超過200億元。
200億元的數字自然是令人欣慰的,但在這數字后面卻亦隱藏著一個冰冷的信號,那就是我們的景區在對自身保護方面不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各景區的門票收入雖然十分可觀,但運用于景區保護及設施維護方面卻顯得十分“吝嗇”。以武陵源景區為例,《人民日報》曾報道,在張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區158元門票收入中,直接用于資源保護的費用只有8元,而國內其他各旅游景區、名勝古跡的保護力度也不容樂觀。君不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不到三年內坍塌數次;目前明長城有較好墻體的部分不足20%,有明顯可見遺跡部分不到30%,墻體和遺址的總量不超過2500公里;廬山風景區部分地區違規建別墅……而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各景區依然打著“保護”的名義進行大幅度漲價,而在過去的2005年簡直成了景區“漲價年”。
“黃金周”固然可以創造驚人的旅游收入,但在這諸多的收入中是不是可以分一杯羹用于景區的保護呢,是不是也可以給創造了無數黃金的“故宮們”一些休假的機會呢,否則,我們的“傷痕累累”的景區還能撐多久,“黃金周”又能走多遠呢?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