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跨行查詢收費的啟動,我知道6月1日之后,交行所謂“跨行查詢收費可以引導持卡人改變‘逢取必查、取前取后必查’的用卡習慣,節約有限的金融網絡資源”的說法,只不過是冠冕堂皇的托辭罷了。
有兩個簡單的問題必須正視。一是現在普通消費者平均每人手中持有幾張銀行卡,二是哪一個群體有“逢取必查”習慣。我想,大凡現在大學畢業且已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其手頭的銀行卡不下五六張,也正是這些人,還有廣大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以及農村有少量存款的居民,才有“查詢”的“癖好”;也是被銀聯“收費之刀”刺得最痛的一個群體。
從跨行交易收費到如今的跨行查詢收費,國內關于銀行收費的爭論從沒有停歇過。銀聯的看法是收費是“與國際接軌”,而許多持反對態度的銀行與消費者則認為,銀聯不過是在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從終端客戶身上揩取巨額利潤。市場經濟中任何一個群體的言行都與其所處的利益階層有關,問題是,我國的銀聯收費,卻有著“嫌貧愛富”的色彩,甚至要活生生剝奪某些民眾“以查為樂”的權利與自由。
如此來看,跨行查詢收費的問題,已不是一個單純的三毛錢的問題,而是中國轉型社會,強勢的服務型利益群體的價值取向問題??上сy聯依然我行我素,淡漠了其金融職能背后的社會擔當。深一層來講,作為最高主管部門的央行銀監會,其混沌的表態與聽之任之的作法,同樣令人遺憾。
歐美發達國家銀行跨行查詢的確大都收費,但是其前提是銀行服務的高質量與高效能,以及一條順暢、快捷的溝通與協同機制。反觀國內的銀行系統,近年來接連暴出的資金大案暫且擱置一旁不說,其產品品種的差異化、顧客忠誠度都不盡如人意,相反卻在如何向消費者轉嫁成本上花了不少心思。
交行的跨行查詢收費大旗已開始飄揚了,5.5億持卡人中,“小人物”的利益再一次將遭到侵蝕。前些天一些媒體面對中國高漲不斷的房價,稱許多人已淪為了“房奴”。對比之下,如今不到時機卻決意全線收費的銀行服務,或許也預示著“卡奴時代”的即將來臨——“房奴”與“卡奴”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隱喻著中國經濟變遷過程中低收入群體話語陣地的縮減和權利之陰霾的不退反增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