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清晨,2000多人共同編織的“愛心謊言”的主角小欣月,終于圓了心中的夢想,在醫(yī)護人員和親人的簇擁下,來到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營地,隨后親身體現了升旗儀式。(《京華時報》5月9日)
看到欣月,筆者不禁想到了“盼月”。 “盼月”是筆者杜撰的名字,用它指代千千萬萬個和“愛心童話”的主角欣月一樣,有著坎坷遭遇和神圣夢想的人。很多次,筆者在矚目這場童話的劇情發(fā)展時,曾有過抒發(fā)的沖動,但終于沒有下筆成文。隱隱地,總感到背后有無數個不能登上舞臺的“盼月”、“望月”、“慕月”,他們那期待、渴望的眼神,令我內心不安。
欣月無疑是浩瀚星空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因為被幸運之神偶然選中,便成為萬眾注視的“愛心童話”里的小公主,有了眾人的祝福與關愛,有了社會捐助,有了首都醫(yī)院的名醫(yī)會診與傾力治療,更有國旗護衛(wèi)隊送到病床前的模擬“升旗儀式”。然而,更多的“盼月”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只能在無邊的苦痛境遇中,持續(xù)著精神乃至生命的煎熬。他們的心中也有夢想,也有渴望,希望能快樂地讀書、正常地工作、健康地生活、幸福地相愛。可現實的困境像無邊的黑暗籠罩著他們,使他們很難看到天邊的曙光。人們將炙熱的目光聚焦在欣月身上的時候,無數個“盼月”的窘困無助,連同他們的期盼的眼神,又有多少人還會記起?
國人是從來不吝嗇愛心的,甚至可以說有不同程度的“愛的宣泄”的渴望。然而,曾幾何時,人與人之間豎起了無形的屏障,隔閡、懷疑、冷漠,甚至敵意,在漸漸滋生。克己助人的自然之愛少了,甚至力所能及的愛也遭到冷漠的阻隔。人們似乎只對某些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產生施愛的沖動,而對身邊人、身邊事卻缺乏足夠的關注和耐心?!靶涝峦挕钡纳涎荩瑹o形中成為國人被壓抑的愛的沖動的一次集中釋放和集體釋放。然而,這樣的集中釋放,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新喚起國人常態(tài)的愛心呢?能在多大程度上冰釋國人之間愛的壁壘呢?
還有我們不得不說的社會救助事業(yè),盡人皆知,處于很不健全的狀態(tài)。救助資源短缺,救助機制失靈,救助管理缺位,使得社會大眾無法普遍享受社會的陽光雨露。層出不窮的民間求助創(chuàng)意,像賣身求學、割腎救母、跳摟討薪,以另類的方式奪人眼球,以另類的方式爭奪救助資源。與此同時,我們的社會竟然又能異乎尋常地對極個別救助對象給予高度的資源集中,并由此演繹出一幕幕動人的“愛心童話”。坦率地說,這樣的“愛心童話”絲毫不能體現救助資源管理的公平與效率,某種意義上講,它更容易成為一種“麻醉劑”,以動人情感的方式,掩飾了救助事業(yè)的困境,麻痹了國人的理性認識。
因此,當“愛心童話”持續(xù)上演、高潮迭起,當國人的熱情和社會公共資源持續(xù)聚集的時候,當我們?yōu)樾⌒涝履85臅r候,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愛心接力”是不是演得有些過頭了?“愛心童話”啥時候能有“盼月”的戲?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