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陽村”想到的
上圖:“我們的禮物來了”——一個太陽村的孩子騎車運走愛心捐助
下圖:“每一棵樹都有一個名字”——愛心人士認捐的小樹。
我曾經(jīng)到過“太陽村”,它是坐落在北京順義區(qū)的一個以收容救助父母獲罪孩子的非政府性組織,以一個自然生態(tài)群落的形式,生長在北京郊區(qū)。
太陽村里生活著一百多個來自各地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監(jiān)獄,幸運的是,他們并沒有像許多因為家中一人犯罪獲刑而孩子流落街頭;他們被接到太陽村,過著一種相對平靜的,有規(guī)律、能夠獲得學習機會的生活。他們每年有一次機會去看望父母,而終于有一天,他們也會見到他們分離的家人。
我去太陽村是一個周末,這里四處都有年齡不一的孩子。他們或者在菜地里勞動,或者在小球場玩球,還有一些,作為小小的導(dǎo)游,領(lǐng)著幾個人到處走——這是我在行走的過程中體驗到的。太陽村是個大院子,小村落,各種平房散落在里面,更有一種田園的味道。每一間住著孩子的房子,都有一個名字;每一個名字,也代表著一個愛心——房子是由來太陽村的愛心人士或者團體捐助建造的。房子上有各種色彩和主題的畫,這也告訴我們,村里的孩子同樣生活在一個有文藝和學習氛圍的空間里。
那一個周末,我看見了幾百個來自各方的人,他們都是來太陽村看望孩子,希望為太陽村做點事情的。看得出來,這些人,每一個人的愛心都在太陽村找到了歸屬。作為我,只是其中的幾百分之一,一個小小的個體,慕著太陽村的名字來的。因為我從別人那里知道,太陽村里住著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而太陽村本身,是一個慈善的團體,于是我就來了,和來到這里的其他人其他團體一樣。太陽村的“村主任”是一個年約60的女士,我看見她有禮貌有條理地與一些人一一說話。
我曾經(jīng)到過一個北京打工子弟學校,那里的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是我沒有想到會在眼前出現(xiàn)的。幾間教室,是自己蓋起來的,窗子漏風,頂棚很低,校長自己給孩子和老師做飯。孩子們見到我,一個拿相機的人,像見到一個動物園的猩猩,他們的天真和與城市、甚至是普通農(nóng)村的落差,都是那樣大,而且,他們就在北京——
這樣想起來,與“太陽村”這樣的“有組織”的“非政府組織”相比,與生活在“太陽村”的孩子相比,他們都應(yīng)該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受到了一定的關(guān)注,他們有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這是我也親眼見到的。然而我想,那所學校也是相對幸運的,因為至少我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且告訴了一定數(shù)量的人,讓他們也知道了他們的存在,或許,學校和那里的學生也會因此在以后的某個時候得到一些幫助,而更多的人更多的群體,我相信,還在一個角落里生活著,生長著,誰也不知道他們的事情。
一個太陽村,在一天里,我們看到了幾百的愛心人士,這一個愛心群體是確實存在的。但是,他們?yōu)槭裁炊既チ颂柎澹刻柎宸路鸪蔀榱艘粋€新聞群體,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受助對象;含著愛心的人,也僅僅是從某個渠道發(fā)現(xiàn)了太陽村的存在,發(fā)現(xiàn)了那里有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就紛紛過去......
中國缺乏的不是愛心,更不是需要愛的群體,而是他們之間的一個橋梁。也許,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一個人一個群體,幫助他們做一件小的事情,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公平”,是不斷地制造公平合理的救助和受助體系,建造一個互相溝通的“橋梁”,讓有愛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付出愛,讓需要愛的人有適當?shù)目臻g獲得愛。
在這個“和諧”成為國家導(dǎo)向、人民生活主題的時期,我們要的是“和諧”,這不是一個空洞的詞匯和一句口號。
(落野作品)
2006-5-15